当前位置: 首页 公众版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综合新闻

交大一附院科研管理十年回顾

发布时间:2022-10-15   文章来源:科技部    作者:王乐   责任编辑:裴薇   (点击:)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国务院、科技部、发展改革委等先后印发《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深化管理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确保完成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既定目标的十项措施》、《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等重要文件十年间,交大一附院紧跟国家政策,紧抓历史机遇,以科技制度改革为动力,科技服务临床为落脚点,以高质量科研支撑高水平临床,助力医院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一、管理体系不断健全,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十年来,医院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制度。《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于推进国家自然科学科研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的决定(试行)》,明确科室主任负责制,从申报人员、任务指标分解到项目申报质量管理,加强NSFC申报工作。《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研工作量化评估指标体系和奖励办法》,注重国家级课题、高水平学术论文,鼓励团队融合进行科研成果奖申报及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具有创新性、对学科及医院综合实力排名有提升作用的科研成果,充分发挥量化考核的导向作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双聘人员科研工作量化评估指标体系和奖励办法》,通过引导及激励“双聘人员”积极贡献科研力量,合作导向促进学科发展,强化高水平科研产出,激发“双聘人员”科研活力。《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研论文发表管理办法》,通过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管理导向,鼓励全知识产权“大文章”的产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级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预算执行参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金管理办法,扩大科研业务费和劳务费开支范围,优化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横向课题管理办法》及《横向课题经费管理办法》,按照“立项-通过伦理-签订合同-经费到账-经费上账-科研系统中按照预算报销-结题”等规范化流程管理全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研仪器共享管理办法》,推进我院科研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规范运行及收费管理,更好地服务于科研和人才培养。

十年间,科研管理信息化不断推进,管理效能不断提升。2015年,医院启动科研管理信息化进程,调研多家兄弟院校信息化工作,探索引进“科研管理系统”。2017年,管理系统部署完成,可进行院基金网上申报,科研――财务初步联通,业务流程成逐步线上化。与此同时,科技部建立独立公众号,建立科研管理联络人制度。2019年,科研管理信息化进入提速发展阶段,调研部署科研平台管理系统与平台管理政策,探索试点(转化医学中心)。2021年,科研管理业务流程全面上线上线,探索对接临床科研业务(感染、药学)。截止目前,80%科研业务咨询均可通过掌上办公完成。2020年6月,为实验室仪器规范化管理,科技部着手建设了医院科研仪器预约共享平台,目前已投入运行近2年。全院21个研究平台均纳入管理范围。

二、坚持科研管理服务,科研项目不断增强

科技部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项目申报工作。为广泛动员,科技部邀请院内外优秀学者做系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专题讲座。为提高项目申报中标率,科技部开展“专家改标书”活动,社科类与自然类两手抓,邀请院内外专家,线上线下相结合一对一辅导,提高标书质量。针对部分申请人前期工作基础薄弱问题,同时促进临床与科研人员对接合作,组织开展“结对子、补实验”活动,夯实基金基础。为培养有发展潜力成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青年学术骨干和科技创新人才,实施医院优秀青年人才培育计划,2022年医院共有12名青年学者获支持。

多举并措下,十年来,我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稳中有升。2013年我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立项项目45项,直接经费1911万元;2022年获批67项,直接经费3179万元;项目数10年增长率为48.9%,直接经费增长了66.4%。2022年,项目数在全国医院排名中31名,项目数及经费获得创历年新高,在重点及人才项目获得上保持稳增。

十年来,我院获批各类省级项目数不断攀升。2013年,我院获批各类省级项目44项,2017年,达到123项,突破100;2021年达162项,较2013年翻近4番;2022年截至10月份,已立项218项。

我院横向课题数量在2015年之前仅有200余项,从2015年实行专人专管,不断规范管理流程,横向课题数量及到账经费不断攀升。2015年立项63项,到账经费246万元;2020年立项110项,首次突破100项,到账经费1255.76万元,比2015年翻了5番;2022年截至10月份,已立项115项,到账金额1192.18万元。

十年来,我院临床试验项目数量和研究经费不断攀升,2021年新启动临床试验项目224项,比去年增加了111.32%,合同经费达到1.3亿元,比去年增长81.70%。其中I期临床试验项目19项;全国牵头药物临床试验项目4项,牵头器械临床试验项目7项,实现了质的飞跃。

三、坚持科技创新驱动,高水平成果不断突破

在不断创新科技体制改革和强化科技服务管理下,十年来,交大一附院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科技成果奖、学术平台和成果转化、学术任职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十年来,我院发表SCI文章数量、影响因子呈稳态攀升状态,平均单篇影响因子逐年上升。SCI文章发表影响因子向高分区域移动,1-3分区间文章逐渐减少,5-8分之间文章逐年增加。2012年,SCI收录全知识产权178篇,到2021年,SCI收录全知识产权677篇,10年来增长了280%。2021年,我院IF≥10文章47篇,全知识产权39篇。2022年7月,Nature出版集团公布了2022年中国医院“自然指数”排行榜,该排行榜主要评估全球范围内高质量文章发表水平,我院在全国医疗机构排名第29位,较上一统计年度提升16位,连年再创历史新高。

十年来,我院高质量科研成果奖不断突破。2013年,薛武军教授团队“肾脏移植关键技术创新及临床应用”获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吕毅教授团队“炎性损伤控制提高肝癌外科疗效理论创新及技术突破”获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吕毅教授团队“磁压榨胆肠吻合技术始创、拓展及临床应用”获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十年来,获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2项。

十年来,我院临床研究取得长足发展。建立了临床研究专项基金促进医院临床研究的发展,成绩斐然,多篇原创高质量临床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医院获得多项国家、省部级重大临床研究类课题,完成零的突破。我院施秉银教授团队获得国家“十三五”慢病管理重大专项“西北地区慢病防控科技综合示范研究项目”,肝胆外科刘昌教授团队的“基于西北地区慢病管理的人工智能诊疗类医疗器械真实世界数据应用中心”项目入围国家工信部“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项目,医学影像科杨建教授团队的“新生儿局灶性白质损伤预后评估的磁共振成像新技术集成及其临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支持。此外,我院腹膜透析、胸外科手术等领域多项临床研究成果被收入国内国际临床研究指南,增加了医院临床研究的学术影响力。

十年来,科研平台建设不断加强。我院获批“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联合地方工程研究中心,获批“分子心脏病学”“肿瘤精准医学”两家陕西省重点实验室,获批“再生医学与外科”“抗体与细胞免疫治疗”两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9家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家省级国际合作基地。在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超过5000平米的专职科研平台MED-X研究院。整合院内科研资源,新建、改建生物信息资源中心,成为获得国家科技部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批准保藏资质(批准号:国科遗办审字(2018)2019号)的我省首家生物样本库。

十年来,成果转化不断突破。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以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为引领,医院建立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培育高质量发明专利,促进成果转化工作实施。2017年,为进一步做好医院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助力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按照《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我院成立成果转化工作推进小组。科技部举办成果转化专场培训讲座,积极参加项目推荐会、项目路演,推进我院成果转化工作。2019年,我院科研成果转化2项,金额300万元;2020年3项,转化金额15万元;2021年,我院授权发明专利40项,专利转化103项,投资/合同金额共计1540万元,实现较大突破。在2022年发布的《中国医院创新转化排行榜》上,我院综合排名全国第8位,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第9,专利转化量排名第5,实现历史突破。

十年来,学术任职不断提升。目前我院专家在国家级学会中副主委及以上任职33人次,其中,主任委员9人,候任主委2人。在陕西省医学会专科分会中任职共有20位主委,在陕西省医师协会各分会及专委会中任职共有17位主委,在陕西省抗癌协会各专委会中任职共有19位主委。在2022年新争取到两位新任主委,并组建陕西省医学会新的专科分会2个,分别为医工交叉和临床工程分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

展望未来,医院将进一步深化科研机制体制改革,优化科研创新环境,提升人才凝聚力和向心力,整合临床资源,促进临床专科交叉融合,突出科研优势和特色,不断增强科研攻关能力,催生更多标志性高质量成果,以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更好地引领和支撑医院高质量发展,提升我院学术影响力和医疗服务水平。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西路277号     邮编:710061

Copyright(c)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陕ICP备12009712号-3号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