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事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10月23日晚六点三十分,消毒供应科党支部组织支部成员开展了《志愿军:浴血和平》观影活动。通过沉浸式观影,支部成员重温抗美援朝历史,深刻感悟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一、影片重现历史,精神直击人心
电影以“边打边谈”的双线叙事,生动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峥嵘岁月。板门店谈判桌上,面对敌人的屡次挑衅,中方代表团坚守底线,据理力争,用专业实力和坚定态度捍卫国家尊严,为和平寸步不让。158次大会,733次小会,期间5次中断,历时747天的谈判,打破了世界军事史上最长停战谈判纪录,这背后是无数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心血,彰显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上甘岭战役中,30万发炮弹的密集轰炸,瞬间将所到之处化作一片火海。炮火的压制猛烈到让我方指挥处的“茶缸都在跳舞”,这般惊心动魄的场景,将战争的残酷与惨烈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在敌我力量装备悬殊巨大的艰难处境下,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愈发令人动容。夜晚作战时,敌人依靠先进的夜视仪,即便天黑也能看清战场,而我方战士却缺少这样的先进设备,但他们并未因此退缩。面对强敌,志愿军战士们怀着誓死奋战、硬刚到底的决心,一次次发起猛烈反击,那坚定的信念与顽强的斗志,穿透屏幕,直击人心。
影片中诸多细节更让支部成员动容:战士姚庆祥想拍张照片寄给母亲,黄继光苦练写字只为写下家书,宋佳饰演的谈判中方代表团翻译队队长林月明,用专业英语与美方唇枪舌战、以和平鸽造型传递中国对和平的追求。这些角色既是保家卫国的英雄,也是心怀牵挂的普通人,他们的牺牲与坚守,让“和平来之不易”的道理更加深刻。
二、成员分享感悟,信念更加坚定
观影后,支部成员围绕影片内容与自身感悟展开交流。
车菁同志表示,影片让她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影片结尾,空荡的谈判桌,与一行“三八线至今无大战”的字幕,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电影没有停留在胜利的喜悦中,而是将观众的思绪,拉回到了当下。它像一句无声的宣言:这一仗,我们打完了,打赢了,所以,就别再来了。
张晶同志结合自己的岗位,表示作为消毒供应科的工作人员,对医疗工作者在特殊时期的奉献精神有了更深的体会。影片中,医疗团队在极端环境下坚守职责,这与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追求高标准消毒,确保医疗安全的理念不谋而合。影片里,医疗工作者们在枪林弹雨中为伤员提供及时救治,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执着,让我深感共鸣。特别是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他们仍能巧妙利用有限条件,创造生命奇迹,这激励我在工作中也要不断创新,追求卓越。在消毒供应科的工作中,他深知每一份消毒工作都关乎患者的安全。影片让他更加坚定,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为医疗安全贡献力量。《志愿军3》不仅是一部战争片,更是我职业精神的启示录,提醒我时刻保持敬业和奉献的态度。
薛昊同志表示:影片给他最深刻的启示, 莫过于“和平是打出来的"。 从“范弗里特弹药量"的压制到"喀秋莎"火箭炮的怒吼,从被动防御到步炮协同的精准反击,志愿军以战场胜利为谈判桌贏得筹码, 最终让和平鸽飞过板门店。就像影片中所说, 和平从不是等来的, 而是先辈"一身血、 两脚泥"搏来的。如今我们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也要在属于自己的战场上努力奋斗,用自己的双肩筑起感染防控的壁垒。
张宁刚同志表示走出影院,“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的誓言仍在耳畔回响。作为医务工作者,这部电影让他对“坚守”与“守护”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影片中的画面让他想起临床一线的日夜——正如志愿军以血肉之躯筑牢防线,我们以白衣为甲守护生命,不同的战场,同样的坚守。烟散尽,和平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的医务工作者,我们当铭记:前辈用血肉赢来尊严,我们用专业守护安康,这便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
三、凝聚奋进力量,续写时代华章
此次观影党日活动,既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是一次鲜活的党性修养课堂。消毒供应科党支部通过组织此次活动,引导支部成员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养分,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转化为奋进动力。未来,支部将继续开展多样化红色学习活动,激励成员以更坚定的信念、更饱满的热情,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践行初心使命,书写青春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