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为期一个月的周围血管科护士实习已落下帷幕。从最初面对患者时的手足无措,到如今能熟练配合医生完成基础护理操作,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夯实了专业技能,更让我对“护士”这一职业的责任与温度有了深刻认知。以下从技能操作、医患沟通、职业认知三个维度,记录我的反思与成长。
一、技能操作:从“机械模仿”到“精准判断”
初入科室时,我对周围血管科的专科操作充满陌生感。第一次王静老师带着我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进行弹力袜穿戴指导,我只机械地按照教材步骤讲解,却忽略了患者腿部水肿程度——直到患者反馈“勒得疼”,王静老师才提醒我:需先测量腿围让患者选择合适尺码,水肿严重时要先抬高患肢30分钟再穿戴。这次失误让我明白,操作不是“走流程”,而是要结合患者个体情况调整。
随着实习推进,我逐渐掌握了科室核心技能,但仍有细节需要改进。比如在为动脉血栓患者进行肢体温度、感觉评估时,最初我只会用手粗略触摸,后来在老师指导下学会用体温计测量双侧肢体温差(正常不超过2℃),并通过询问患者“是否有麻木、刺痛感”判断血液循环情况。
不过,我仍存在不足:静脉穿刺成功率虽有提升,但面对血管较细、弹性差的老年患者时,仍会紧张导致穿刺失败;还有我对血管介入术后患者的监护要点掌握不够全面,如对穿刺部位出血的观察频率、处理方法仍需加强学习。
二、医患沟通:从“被动回应”到“主动关怀”
周围血管科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且病程较长,部分患者因长期受疼痛、溃疡困扰,情绪较为焦虑。实习初期,我只会在患者提问时被动回应,缺乏主动沟通意识。有一次,一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因疼痛整夜未眠,我一时不知如何安慰,只能尴尬地说“你要是忍不住的话去给医生说一下,看能不能给你开止痛药”。后来带教老师告诉我,面对这类患者,要先倾听他们的诉求,共情他们的痛苦,再用通俗的语言解释治疗原理和进度,缓解他们的焦虑。
之后,我开始主动与患者沟通。和老师做晨间护理时,除了询问病情,还会关心他们的饮食、睡眠情况:“张阿姨,今天腿还疼吗?昨晚睡得怎么样?”“李爷爷,您平时喜欢吃清淡的还是稍微有点味道的?有一位糖尿病足患者,因担心伤口无法愈合而情绪低落,我每天护理时都会跟他聊家常,分享其他患者康复的案例,慢慢帮他建立信心。出院时,他给我说“小姑娘,谢谢你每天跟我说话,让我心里舒服多了”,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沟通不仅是传递信息,更是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但我也发现,自己在沟通中存在技巧不足的问题:有时会用专业术语向患者解释病情,导致患者理解困难;面对患者的负面情绪,虽然能倾听,但引导情绪的方法还不够灵活,需要进一步学习沟通技巧,提升共情能力。
三、职业认知:从“向往光环”到“扛起责任”
实习前,我对护士职业的认知更多停留在“白衣天使”的光环上,认为护士的工作就是“打针、发药”。但在周围血管科的一个月,让我彻底改变了这种想法。记得有一次夜班,一位深静脉血栓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怀疑是肺栓塞,我立刻协助老师测量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路、直到患者病情稳定,我才发现自己的手心全是汗。那一刻,我意识到护士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每一个操作、每一次观察都不能有丝毫马虎。
此外,科室里老师们的敬业精神也深深感染了我。让我明白,护士不仅要具备专业技能,更要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要真正把患者当成家人,用行动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同时,我也认识到自己的职业素养仍需提升:在紧急情况下,虽然能配合老师完成工作,但独立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对护理工作的严谨性认识还不够深刻,有时会因忙碌而忽略操作后的核对流程,比如发药后忘记再次核对患者姓名、床号,这些细节若出现失误,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未来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程。
一个月的实习转瞬即逝,它不仅是我护理生涯的起点,更让我明确了未来的努力方向。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不断夯实专业技能,提升沟通能力,以更严谨的态度、更饱满的热情对待每一位患者,努力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护士,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