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白驹过隙,为期一个月的周围血管科护理实习转瞬即逝。初入科室时的紧张与懵懂仿佛还在昨天,如今回望,那些在病床旁穿梭的身影、患者眼中的期待与感激、老师耐心指导的话语,早已化作我护理生涯中最珍贵的印记。这段实习经历,不仅让我对周围血管科的护理工作有了系统认知,更让我在实践中读懂了“护理”二字的重量,学会了用专业与温度守护患者的血管健康。
还记得第一天走进科室,护士长带着我们熟悉环境时,墙上“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以专病精治为目标,以解决疑难重症为目的”的标语便深深印在我心里。周围血管科的患者多以静脉曲张、动脉硬化闭塞症、深静脉血栓等疾病为主,病情复杂且病程长,很多患者因长期受病痛折磨,情绪低落,对治疗缺乏信心。从入行第一天开始我就知道,这个行业不仅要做好病情观察和操作护理,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有时候一句温暖的话,比良药更能缓解他们的痛苦。每天多一点微笑,多一点温暖,就能驱散患者入院时的陌生与不安,像一缕暖阳融化他们心头的焦虑;每天多一点微笑,能在静脉穿刺前,让患者紧绷的身体多一分放松,减少对疼痛的恐惧;就能在患者因病情烦躁时,平复他们的情绪,让沟通更顺畅。这简单的微笑,是跨越医患隔阂的桥梁,是传递温暖与信心的力量,让病房里的每一刻都多一分温度。
实习第一周,在贾老师的带领下,我的主要任务是熟悉基础护理流程,协助老师完成每一位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静脉输液等工作。还记得我第一次拿起留置针,看着爷爷脚上粗直的血管,心里痒痒的,但又害怕失败,毕竟是第一次给患者扎针。贾老师耐心地指导我:“先观察血管走向,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进针角度要把握好,一般在15-30度。”我按照老师的方法尝试,先轻轻拍打患者手臂,促进血管充盈,然后缓慢进针。贾老师也在旁边鼓励我,当看到回血的那一刻,我心里一阵激动,小心翼翼地送管、固定,终于成功了!老师也夸我很厉害,听到这句话,我所有的紧张与焦虑都烟消云散。
随着穿刺次数的增多,我逐渐总结出一些经验。比如,对于肥胖患者,要触摸血管的搏动和走向,避免盲目进针;对于长期输液的患者,要合理选择血管,由远及近、由细到粗交替使用,保护血管资源。但我也遇到过难题,有一次为一位焦虑的患者穿刺,由于患者过度紧张,血管收缩,导致穿刺失败。我有些沮丧,带教老师安慰我:“护理不仅是技术活,也是沟通活。在穿刺前,要多与患者沟通,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这样才能提高穿刺成功率。”听了老师的话,我茅塞顿开。之后再遇到类似情况,我会先和患者聊聊天,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讲解留置针的优势和注意事项,让患者放松心情,穿刺成功率也大大提高。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赶上了我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原本安静的病房,因这场特殊的“集体观看”变得格外温暖,也让我对护理工作与家国情怀有了更深刻的感悟。那天清晨,我们就像往常一样推着治疗车穿梭在病房,准备为患者进行晨间护理,走廊里响起了整齐划一的声音,“是阅兵仪式!”我的内心无比的振奋,每到一个床旁,我就会对在观看的患者及家属送去赞扬,一位家属还幽默地说:“干慢点,咱们一起看。”民族自豪感如潮涌般撞上心尖,根本压不住,顺着眼眶、伴着热血,不由自主地满溢开来。伴着庄严的国歌声,我们护理人员实施操作更来劲了,有条不紊地进行各种操作。忙碌的工作告一段落,在各位患者及家属的提议下,我们征求了护士长的意见,打开了走廊里的电视机,其实我们医护人员也是十分想一饱眼福,可惜是在工作不能打开手机,但这下可以光明正大观赏了。直播开始了,我们和家属包括患者,搬个凳子坐在走廊两边,整齐划一地为祖国鼓掌呐喊,为祖国感到骄傲。这场病房里的阅兵观看,让我与患者之间多了一份共同的情感联结,也让我明白,家国情怀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它藏在每一个普通人的心中,藏在病房里的每一次感动里。作为一名护理实习生,这次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职业选择。未来,我不仅要提升专业技能,用心护理每一位患者,更要带着这份家国情怀,在平凡的岗位上传递温暖与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为患者的健康、为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个月的实习生活,有汗水也有泪水,有挫折也有收获。我忘不了第一次独立完成静脉穿刺时的喜悦,忘不了患者康复出院时对我道声“谢谢”的温暖,更忘不了带教老师对我的悉心教导和科室前辈们的无私帮助。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护理不是一份简单的职业,而是一份承载着责任与使命的事业。它需要我们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更需要我们有一颗热爱生命、关爱患者的心。
如今,实习已经结束,但我知道,这只是我护理生涯的开始。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带着在周围血管科收获的知识与感动,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用实际行动践行南丁格尔誓言,在守护患者健康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做一名有温度、有担当的护理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