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为期五周的老年医学科实习转瞬即逝。回首这段时光,我从一个对临床操作充满好奇又略带紧张的生手,逐渐成长为一名能够基本独立完成各项基础护理、懂得与老年患者沟通的准护士。这段经历不仅锤炼了我的技能,更重塑了我对护理,特别是老年护理的认知。在此,我将从几个方面对本次实习进行总结与反思。
一、 技术操作:从生疏到熟练,于细微处见真章
实习之初,面对“静脉输液”、“留置针穿刺”、“雾化吸入”等操作,我更多的是理论上的认知。真正在爷爷奶奶们布满皱纹且脆弱的血管上进行操作时,才深刻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静脉留置针穿刺是我遇到的第一个挑战。老年人的血管弹性差、脆性大,且常常伴有水肿,肉眼可见的血管可能一针下去就滑走了。我记得第一次独立操作时,尽管老师在一旁耐心指导,我仍因紧张导致手部轻微颤抖,未能一次成功,内心充满了愧疚。但带教老师没有责备,而是鼓励我分析失败原因:是进针角度不对,还是固定手法不稳?在后续的实践中,我慢慢学会了先与患者沟通,取得信任,让他们放松;触摸感受血管的走向和弹性而非仅仅依赖视觉;进针时力求稳、准、柔。当一次次成功为患者建立起“生命通道”时,我收获的不仅是技术的提升,更是巨大的成就感和责任感。
同样,血糖测量、胰岛素注射这些看似简单的操作,在老年科却至关重要。我严格遵守“三查七对”,尤其在为多位患者注射胰岛素前,必定双人核对,因为我知道,毫厘的误差都可能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造成严重的后果。每天清晨测量生命体征和每晚的血压测量,让我明白了持续监测对于评估老年人病情变化、调整用药方案的基石作用。而输液泵、微量泵的使用,则让我惊叹于科技为精准医疗带来的便利,同时也时刻警醒自己必须精确设置参数,因为每一滴药液都关乎生命。
二、 理论联结实践: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本次实习的理论授课内容极具针对性,与临床实践形成了完美的互补。学习高血压治疗用药后,我再为患者测血压时,不再只是机械地记录数值,会多问一句“爷爷/奶奶,您今天吃降压药了吗?”,并开始尝试观察不同降压药的效果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如头晕、乏力)。
老年医学科常见高危药品的课程让我心生警惕。在配制诸如胰岛素、强心苷、高浓度钾剂等药物时,我比任何时候都要谨慎,深刻理解了“高警示”的含义。介入治疗相关知识则帮助我能更好地向患者做健康教育,当有患者对术后康复有疑虑时,我能够用学到的知识给予他们初步的解释和安慰,减轻其焦虑感。
三、 感悟与展望:老年护理是技术,更是艺术
通过在老年医学科的实习,我最大的感悟是:老年护理远不止是打针发药那么简单。它是一门融合了精湛技术、丰富知识、强大心理和深厚人文关怀的综合艺术。这里的患者,是一个个饱经风霜、有着丰富人生故事的生命。他们需要的不只是治疗疾病,更需要被尊重、被理解、被耐心对待。他们的反应可能很慢,听力可能不好,一句话可能需要重复很多遍。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必须要有超乎常人的耐心和沟通技巧,要学会俯下身、慢下来,走进他们的世界。
五周的实习让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也更清晰地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比如在面对突发情况时仍会慌乱,与一些沟通特别困难患者的交流技巧还有待提高。这段经历坚定了我投身护理事业的决心,尤其是让我对老年护理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和责任感。
未来之路漫长,我必将带着在老年医学科收获的点点滴滴——严谨的操作、扎实的知识、人性的温暖以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心,在护理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努力成为一名有技术、有温度、值得托付的优秀护士。感谢所有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感谢每一位愿意信任并配合我操作的爷爷奶奶,你们是我职业生涯中最珍贵的引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