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6日是抗战迁陕86周年纪念日,在这不平凡的一天,交大一附院外科大楼投入使用,这是一附院为传承抗战迁陕精神,点亮“为生命之光”的献礼,是交大医学风雨兼程八十余载,踏浪而行,一路走向新征程的见证。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作为一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回归公立医院公益性一直是医院的发展目标。新外科大楼在各方面都体现了医院“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既满足患者的就医需要和医护人员的工作需要,也体现出人性化的关怀和呵护。诸多亮点彰显了医院在打造智能化、数字化、人文化、学术化道路上的创新成果,注重温馨舒适的室内外环境景观以及现代化、人性化的人文景观。
人文照亮医学 叙事赋能医者
在外科大楼一楼大厅, “生命健康叙事医学分享中心”的牌子醒目而温馨。绿色植物舒缓了前来就医的人们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橙色的沙发座椅为患者和医生带来更好的体验,小小的角落,文化氛围满满。叙事医学作为医学人文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助力医院品牌文化提升、加强医学实践中的人文关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医院将以外科大楼叙事医学分享中心平台建设为契机,积极面向医护患及健康人群开展健康科普、生命认知教育、全人身心健康教育、医患关系管理培训、安宁疗护和哀伤辅导等人文活动,助力中心成为医院文化建设的新突破、新亮点。

处处体现科学范儿 时时彰显人文关怀
二楼连廊直通外科大楼和门诊楼,大大方便患者;病房里充满了科技与智慧,电动病床、翻身病床、卫生间里的紧急呼叫装置、重症病房里可以“变色”的电动玻璃等,尽显人文关怀,充分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充满阳光的医护休息区域,充分体现了对医护人员的关怀。点点滴滴充满人文关怀的细节,为外科大楼增添更多“人情味”。

在日间手术室中心,窗明几亮,馨香飘溢。张女士的孩子因平日睡觉时打鼾,近日,在医生安排下进行了日间手术,她高兴地说:“本来就是想着带孩子来检查一下,害怕手术时间长耽误孩子上课,结果这么短时间完成,一点也不会影响孩子正常上学和我们的日常工作。” 新病房干净整洁,家长陪护可以打消孩子紧张焦虑的心情,优质的诊疗服务让患者感受到温馨的医患情。据悉,新的日间手术中心床位扩展到18张床,病区环境也大大改善,涵盖的病种高达80余种,包括一些复杂的四级手术。从手术预约—麻醉评估—手术安排—术后管理—术后延伸服务。


此次科室搬迁,无论是患者还是科室同事都齐刷刷为医院竖起大拇指。各相关科室制定了详细的搬迁方案和应急预案。搬迁过程中,主管医生、护士们悉心守护着每一位患者,确保“旧区有人送,路上有人陪,新区有人接”。患者感慨到“全社会都应该给一附院点赞”,不仅服务好,技术也是一流!


新大楼的 “职工小家”配备了微波炉、特色文化墙、冰箱等基础设施,全面改善了职工的办公、休息环境,让职工在繁忙工作之余,放松身心,打造高标准、多元化、全方位的最美“职工小家”。

普外科护士长乔莉娜感慨到:“新外科大楼的建设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凝聚了全院各部门的辛勤付出,也给每一位职工带来了家的感受、爱的温暖。”职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表示将以更加饱满的姿态投入到为人民健康服务中。
艺术、文化、标识相结合 彰显“为生命之光”
标识系统体现了现代医院的人文精神,标识牌不仅是“人的眼”,更是医院对环境的展示。此次外科大楼标识系统集聚功能性、人文性和科技性。外科大楼标识系统以“为生命之光”为设计线索,应用智能化标识和导航,将艺术、文化、标识相结合。
医院大楼整体以舒缓、温暖、呼吸的光贯穿整体设计方案,既有会呼吸的发光标识,又在简洁现代的设计中添加橙色代表温暖的阳光;同时采用智能化导视系统,未来将开发手机端、智能设备端电子地图系统,实现室内实时导航、实时定位、信息查询功能。

文化与医学紧密结合 开启“人文医院”之旅
文化与医学紧密结合。在外科大楼一楼大厅举办“为生命之光——纪念抗战迁陕86周年暨外科大楼启用”主题展览,展示医术与艺术融合之美。由交大一附院与西安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紧扣“为生命之光”主题,以医术与艺术交融的方式,展现医学之美、生命之美。在二楼连廊设置医院老照片长廊,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定格着一代代一附院人的成长轨迹,它们是医院历史的缩影,又饱含新时代新征程中医院创建国家医学中心的踌躇满志。未来医院将结合各种主题进行多元素的文化展览,让医学成为科学与医术的结合体。


大医精诚,止于至善。医院将以新外科大楼的启用为契机,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根本,打造特色文化工程和文化体系,进一步提升外部治理和内部管理水平,构建起功能布局合理、流程顺畅、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体系,提升群众的就医获得感,以“新大楼 新形象 新征程”继续谱写“医心为民”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