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优秀的心外科团队必然需要一个优秀的ICU团队保驾护航!随着科室开展的新医疗新技术、高难度和复杂手术、救治各种疑难危重症患者日益增多,心外ICU一直保持高负荷运转状态。近期,由于心脏移植的重启、人工心脏植入的开展、来自疫情高风险区域急危重症患者的管理和救治,心外ICU医护们更是兵分多路,外科重症医学科、神外ICU、感染科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
第一路:守护“换心”重生的移植患者
晚上11点多,刚结束一天手术的心外科医生们收到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COTRS)弹出的最新消息,一位脑死亡患者捐献的心脏和年仅27岁、苦苦等待心脏移植已久的小赵(化名)成功配型!心外科移植团队立刻响应,不辞辛劳,以最快的速度奔赴异地完成取心、护心,又一气呵成完成了换心。凌晨5点,小赵心脏移植手术顺利结束。手术紧张进行的同时,ICU团队也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安排和落实各项术后接诊及监护治疗工作。
手术的成功是小赵迈向新生的第一步,而移植术后ICU的心功能维护、预防和抗感染、抗免疫排斥等一系列的闯关才是小赵通往康复的必经之路。
ICU师桃副主任介绍:“移植患者的围术期管理和其他心外科手术病人的管理有诸多的不同,特别是右心功能的评估和维护、术后肺高压的应对、免疫排斥反应的监测、体外生命支持设备的管理等对于移植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为保证患者术后顺利闯关,心外ICU团队在人员极度紧缺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分派人员成立心脏移植术后管理小组,驻扎在外科ICU移植病房,承担患者专业且精细化的全程管理。在闫炀主任、师桃和李勇新副主任的带领下,每日开展线上线下查房和讨论,ICU的年轻医生和护士们更是投入忘我的工作中,加班加点地守护在小赵身旁,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超声、血气、电解质、肝肾功能和感染等指标的动态变化,加强康复和心理治疗,精准施治,只为帮患者换来“心”生。2个月来,心外科移植团队已成功救治4位心脏移植患者。

第二路:护航特殊时期的急诊夹层
“患者男性,39岁,A型主动脉夹层,请心外科急会诊!”清晨,急诊科隔离病房打来电话。
内蒙古患者张先生(化名)突发剧烈胸痛,当地医院确诊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需立刻转入我院行急诊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为24小时内死亡风险达48%的急危重症,我们常说夹层的急诊手术就是“保命”。由于张先生所住区域属高风险区,行程码为红色。按疫情防控流程,心外科一边申请医院开启绿色接诊通道,同时协助患者尽快完善术前准备和评估手术指征,争分夺秒地为患者成功实施“Bentall+全弓置换+象鼻术”。夹层术后重要器官的功能支持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按疫情Ⅱ级防护方案要求,张先生术后需转入感染科隔离病房。于是,又一批ICU医护小组承担起在感染科的医疗和护理工作。
夹层患者围术期严重且顽固低氧血症发生率高,特别是张先生术前长期吸烟,肺通气功能下降,术后呼吸道管理难度大。心外重症团队迎难而上,制定了精细和个体化治疗方案:肺保护通气策略、定时反复气管镜吸痰、体位治疗、炎症反应和凝血功能的监测评估和改善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实和推进,张先生术后第一天便拔除气管插管,第二天协助下床活动……第7天医学集中隔离观察期满,张先生的各项生命体征平稳,顺利转回普通病房。

第三路:内外兼顾、稳打稳扎,坚守每一处重症战场
多年来,心外科一直保持着6天工作日,而疫情和秋冬季节交替期间,急危重症患者的就诊比例更是高于平常,平均每天都有2-5台的急诊手术,节假日和夜晚更是如此。兵分多路之后,留守科室的医护人员在常年超负荷工作的基础上强度更大,夜班更勤。难能可贵的是,从师桃副主任和杨小红护士长至每一位员工、从医生到护士仍以“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工作热情保证每一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在心外ICU,每一天都有6-8名患者的转入和转出,每一天有6位以上患者需要气管镜治疗,每一天有20-30次以上的家属谈话和沟通病情、有4台ECMO、6-8台CRRT、20台呼吸机、IABP等的同时运转……交班、查房、开医嘱、抢救、心肺复苏、胸腔闭式引流术、换药、吸痰、拍背等一件又一件的医疗和护理工作,在人手更加紧张的情况下,大家依然干得丝毫不懈怠。因为每人心中都有那样一句话:“你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正是心外科和心外科ICU团队多年来的工作作风。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团队肯干苦干的专业精神、精益求精的专业技能、精诚团结的专业合作,使心外科不断进步、社会及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这样一个团队,每一天都在用行动诠释心外科人的大医精诚、大爱无疆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