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扬“变不可能变为真可以”的国家医学中心创建精神,从政策清单对接、可行性研究报告撰写,到跨部门协调、项目精细管理,她在幕后默默编织着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的“经纬线”。她是董潇妮,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学科(专科)建设办公室的核心成员,一位用专业、韧性和沟通力诠释新时代行政管理岗位价值的青年先锋。

一、从“小白”到骨干:四年磨一剑,练就多面手
时间回溯到2021年,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刚启动时,董潇妮还是一名刚加入团队的管培生。“那时候真是手忙脚乱,什么都得学,一切都是新的。”但她的成长速度远超预期。短短四年,她从负责会务通知、材料整理的“新手”,迅速蜕变为能够独当一面、牵头重要工作的核心成员。这其中,最考验人的便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沟通协调能力。
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需要凝聚“医、学、研、产、政”等多方力量,而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办公室正是其中的关键枢纽。2022年,国家医学中心到了申报的关键阶段,董潇妮负责对接至关重要的“两张清单”——攻关项目清单与支持政策清单。
她需要协调全院16个职能部门,进行政策需求的征集与拟定,反复打磨细节。协调攻关项目团队,梳理攻关问题清单。“那3个月里,开了30多次项目讨论会,模式就是‘修改-讨论-专家指导’循环,简直是一场‘车轮战’。”她笑着说。
最终,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在董潇妮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成功促成了陕西省支持政策清单与西安交大支持清单的印发,涵盖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为国家医学中心建设赢得了至关重要的制度保障。

二、临危受命:在“临门一脚”时接过接力棒
2025年初,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审工作启动。这是决定申报成败的“最后一公里”。
然而,原负责该项工作的同志岗位相继调整,在审批的关键时期,重任落在了董潇妮的肩上。几乎没有过渡期,她迅速投身于这场时间紧、任务重、专业性极强的“战役”中。
“那段时间,‘可研报告’四个字几乎长在了脑子里。”她回忆道。快速学习基建流程、超导重离子装置布局、信息化系统架构;组织10余次跨部门讨论会,对接设计方、院内各科室,逐项攻克规模测算、设备配置等难点……在四个月的时间内,她协调团队高效准备,完善材料,为项目的最终获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笔杆下的攻坚战:100余稿材料背后的深夜与坚守
在国家医学中心申报过程中,文字材料是呈现工作、争取支持的核心载体。向上级部门的汇报材料、答辩幻灯,不仅要求内容扎实,更要精准体现战略高度和工作亮点。
“经常是白天组织讨论,晚上静下心来自己一字一句地磨。”董潇妮说。这些年来,她累计修改各类汇报材料和幻灯超过100稿,通宵达旦、牺牲周末是家常便饭。
2024年8月,在国家部委组织的建设项目推进会上,由她主要执笔制作的汇报幻灯,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版式精美,为医院赢得了高度评价。而她投入心血最多的,还是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方案本身。自2021年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她先后组织院内外多轮专家团队,字斟句酌,反复打磨,形成了7版30余稿的建设方案,为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和医院高质量发展擘画宏伟蓝图。

四、管理者的自我修养:从项目申报到学科助理的跨界实践
2023年底,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项目申报启动,她作为项目联络人全程负责项目申报和建设工作。她不仅组织了院内15个临床和职能部门协同作战,更深度参与了文本撰写与框架设计。最终,项目成功获批。如今,她又转身成为项目“管理员”,制定工作方案和督导机制,推动项目从图纸走向现实。
为了深入理解临床需求,打破行政与临床之间的工作壁垒,今年年初,董潇妮主动申请并成功受聘为医院感染科的学科助理,深度参与科室的科务会、学术交流会等日常工作,在管理与临床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助力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与感染学科一体化建设。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始终坚持“研究型管理”,积极申报管理类课题,获批院基金1项,参与发表论文3篇。此外,她还与西安交大管理学院徐立国教授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医院发展改革院十大重点课题之一《国家医学中心保障机制研究》,已形成系列制度汇编,为国家医学中心的长期运营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管理工具。

谈及未来,这位年轻的“老将”目标清晰:“国家医学中心的建设不仅需要临床大师和科研巨匠,同样需要懂政策、精业务、善协调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她希望自己能够继续成长,坚持做好基于数据、基于调研、基于实践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最终助力医院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在无影灯照不到的行政办公室里,同样进行着关乎医院未来的“重大手术”。董潇妮和无数像她一样的青年行政管理者,正是这些“手术”的执刀人。他们用键盘敲击出蓝图,用无数个深夜的坚守,换来了项目申报书上一个个鲜红的印章。在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的征程中,她证明了:卓越的医院背后,必然有一支卓越的管理团队。而青年,正是这支团队中最富活力、最敢创新的先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