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陆港院区骨科成功完成了我院首例机器人辅助脊柱手术,标志着陆港院区在骨科手术智能化、精准化、微创化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此次手术的顺利实施,不仅体现了医院在医疗技术创新方面的实力,也为广大脊柱疾病患者带来了更精准、安全的治疗选择。
此次接受手术的患者为一位老年男性,因高处坠落伤导致腰部疼痛伴活动受限,经腰椎 CT 及 MRI 检查提示,患者存在腰 1 椎体爆裂骨折。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副主任杜恒团队结合患者病情进行充分评估后,最终确定为其实施机器人辅助下腰 1 椎体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
经过周详的术前规划和完善的术前准备,手术于近日顺利开展。在手术过程中,杜恒副主任团队与麻醉科、手术室护理团队密切协作,严格按照预设方案推进操作。手术第一步,手法骨折复位后采集患者标准的腰椎正侧位X线,并将数据精准导入脊柱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通过系统完成图像配准与定位校准后,机器人开始自动执行置针操作,依据术前规划的置针点位,经皮在患者胸 12、腰 1、腰 2 双侧椎弓根处精准置入 6 枚克氏针。透视见导针位置良好,为主刀医生提供了准确的手术路径。随后杜恒副主任团队依据导针路径完成精确固定,手术顺利完成。整个手术过程流畅有序,术中切口小、出血少,患者生命体征始终保持平稳。术后影像进一步显示,置钉的大小、位置、角度均与术前规划高度吻合,手术达到预期效果,且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疼痛症状明显缓解,为后续康复打下坚实基础。


术前钉道规划

脊柱骨科手术机器人自动置针

克氏针置入后影像


置钉术后X线
相较于传统脊柱手术,此次采用的机器人辅助手术展现出显著优势。尤其是相较于常规 C 臂反复透视、徒手进行椎弓根螺钉植入的传统方式,脊柱骨科手术机器人通过自动置针建立手术通路,一方面凭借其毫米级的定位精度,有效避免了人为操作可能产生的偏差,大幅提高了手术精准性,降低了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另一方面,机器人辅助操作大幅减少了术中 X 射线的暴露时间,不仅降低了对患者的辐射伤害,也为医护人员提供了更安全的手术环境。这种智能化操作模式,让复杂的脊柱骨折手术流程更简化、操作更精准,充分体现出手术机器人作为智能化医疗手段的临床价值。
此次陆港院区骨科首例机器人辅助脊柱手术的成功,是医院长期以来重视学科建设与技术创新的成果。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陆港院区骨科在总院骨科尹战海主任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与技术,加强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陆港院区骨科作为医院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积极探索前沿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通过此次机器人辅助手术的成功实施,进一步提升了科室在脊柱外科领域的诊疗水平,尤其在复杂椎体骨折精准治疗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未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陆港院区骨科将继续依托总院的技术优势,不断拓展机器人辅助手术在骨科领域的应用范围,覆盖更多脊柱疾病及关节、创伤等其他骨科病症的治疗,为更多患者带来先进、精准的医疗服务,助力区域骨科医疗事业的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