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众版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综合新闻

第十届国际子宫内膜病变临床和病理进展医学大会圆满落幕

发布时间:2025-07-11   文章来源:妇产科    作者:张湲 李奇灵   责任编辑:刘会婷   (点击:)

2025年6月28日-29日,由陕西省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陕西省性学会、陕西省预防医学会、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联合主办的第十届国际子宫内膜病变临床和病理进展医学大会在古城西安盛大举行。本次大会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李奇灵教授担任大会主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汇聚了国内外妇科肿瘤、病理学及相关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及临床医师,共同探讨子宫内膜病变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诊疗进展。

会议围绕子宫内膜癌的早诊早治、高危人群的管理、分子分型与精准治疗、微创手术技术创新、保留生育功能的个体化策略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同时,大会还聚焦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多组学技术在早期筛查中的应用、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新进展等热点方向进行了广泛交流,为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实践和病理提供了新思路。大会特邀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专题报告,分享最新科研动态和临床经验。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供了分享科研成果、交流临床经验的高端平台,还促进了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度合作,进一步推动了国内外子宫内膜病变研究的创新发展。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随着精准医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子宫内膜病变的诊疗将迈向更高水平。未来,大会将继续秉承“创新、协作、发展”的理念,汇聚全球智慧,推动子宫内膜病变研究和临床实践的进步,为女性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大会致辞

下午14:00,大会主席李奇灵教授做开幕致辞。她表示:推动子宫内膜病变的诊疗工作迫在眉睫,本次会议旨在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多学科协作,推动子宫内膜病变诊疗的规范化和精准化,最终惠及广大患者。并介绍第一阶段主持人陕西省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李文生与西安交通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钟德星教授。

专题报告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史桂芝教授发表题为《人工智能子宫内膜癌细胞学诊断的机遇与挑战》的精彩演讲,为与会者揭示了AI技术在子宫内膜癌(EC)诊断中的前沿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史桂芝教授指出,AI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本质上是多学科交叉的融合创新,其核心在于算法的优化,而优质数据集则是支撑算法训练的关键。她强调,一个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数据集必须具备大规模性、多样性、标注准确性。史教授通过典型病理图像案例直观展示了当前AI辅助诊断的难点:人工标注工作对病理医生而言负荷沉重,这一现状严重制约了高质量数据集的构建效率。最后,史桂芝教授以充满激情的呼吁结束演讲:AI在妇科病理诊断的蓝海已经显现,但需要更多同行者加入——无论是提供临床见解的医生、优化算法的工程师,还是建设标准化数据平台的管理者。只有跨界合作,才能让这项技术真正造福患者。

湖南省岳阳市妇幼保健院吴双红教授分享了AI辅助子宫内膜癌细胞学筛查的临床实践成果,基于该院临床实践,系统阐述了AI技术在子宫内膜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价值与落地经验,引发与会者高度关注。吴教授首先剖析了传统子宫内膜细胞学筛查的四大技术瓶颈:标本满意度、取样制片过程优化、人工阅片局限、诊断异质性,并指出AI系统在阳性预测值和可疑病例检出率方面显著优于传统人工阅片,平均阅片时间缩短,但阳性预测值更高。吴教授重点介绍了"细胞学初筛-AI风险评估-选择性宫腔镜"的创新诊疗路径,强调该模式可降低宫腔镜所致腹腔播散风险。针对基层推广,吴教授提出阶梯式培训体系,认为AI辅助筛查具有微创、低成本优势,特别适合大规模应用,但强调AI自始至终都是辅助工具而非替代病理医生,而是通过AI标记可疑区域,使医生专注关键视野。

在讨论环节,多位专家就AI在子宫内膜癌筛查中的应用展开深入探讨。郜红艺教授对AI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建议结合细胞块、免疫组化及分子诊断进一步研究,并引用"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勉励同行;景红教授强调需建立标准化的制片规范以解决不同方法导致的AI判读差异问题,同时关注AI阴性病例的处理策略;郑建云教授指出AI技术已达到92%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大规模推广奠定基础,但仍需完善制片标准和取样质量;雷冬梅教授肯定了AI在节约时间和提高效率方面的优势,建议加强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建立地方性报告共识,同时探索AI在特殊类型子宫内膜癌(如透明细胞癌)检测中的应用潜力。专家们一致认为,AI技术为子宫内膜癌筛查带来了革命性进步,但需通过多学科协作不断完善技术规范和临床应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翁海燕教授在大会上作《子宫内膜增生症病理诊断》专题报告,系统阐述了子宫内膜癌诊断的免疫组化标记物体系(包括PTEN表达缺失、PAX2表达缺失、β-catenin核阳性、MMR蛋白阴性及ARID1A等关键指标)和分子诊断技术。翁教授深入分析了导致子宫内膜癌诊断困难的三大主要因素:人工制片假象干扰、良性病变的鉴别挑战以及内膜样癌的特殊性,并通过两个典型临床病例的详细解析,生动展示了如何综合运用免疫组化和分子检测手段提高诊断准确性。报告特别强调了多学科协作在疑难病例诊断中的重要性,为临床病理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学指导。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楠教授在大会上以《千呼万唤与犹抱琵琶——一例子宫内膜病变的病理诊断》为题,分享了一例疑难病例的精彩诊断历程。报告系统比较了中肾样腺癌与中肾管腺癌的鉴别要点,详细阐述了中肾样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特异性免疫组化指标、治疗方案及预后特点,为临床诊断这类罕见肿瘤提供了重要参考。李教授强调,面对疑难病例时,病理医生应当重视HE切片的细致观察,合理运用免疫组化组合,同时保持开放的诊断思维,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这对于罕见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讨论环节,刘香丽教授针对子宫内膜癌诊断标准和中肾样腺癌特征发表了重要见解。她强调当形态学与免疫组化结果出现矛盾时,应以形态学诊断作为首要依据。针对李楠教授分享的中肾样腺癌病例,刘教授特别指出这是2020年WHO最新提出的腺癌亚型,其细胞形态学表现相对温和且具有多样性,并详细阐释了该肿瘤的四个关键免疫组化标志物。蔡江义教授着重强调了子宫内膜癌筛查工作的重要性,呼吁开展更高层次的研究和临床转化工作。张和平教授对翁海燕主任全面系统的病理诊断讲解表示高度赞赏,指出"越简单越易出错"的临床现实,同时充分肯定了李楠教授对罕见病理类型的深入剖析,提出子宫内膜癌筛查需要多科室协作推进,鲍立军教授从临床角度指出,病理诊断作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其质量直接影响诊疗水平,但目前各级医院病理科水平参差不齐。他特别分析了子宫内膜癌筛查的双重效益:既产生显著社会效益,又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作为临床专家,鲍教授还对病理医生提出了更细致的工作要求,希望进一步提升诊断质量和服务水平。这些讨论不仅深化了对子宫内膜癌筛查重要性的认识,也为推动全国范围内的规范化筛查工作提供了建设性思路。

最后,大会主席李奇灵教授感谢各位与会嘉宾的精彩演讲与热烈讨论,做大会总结,本日大会顺利落幕。

6月29日上午8:00,会议正式开始。

陕西省预防医学会杨保利会长、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李雪兰做开场致辞,对与会各位专家莅临西安为子宫内膜癌筛查做出的支持做感谢,表明子宫内膜癌早诊早治的重要性,表明此次大会为子宫内膜癌筛查起到的推动作用,为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为本次大会的顺利举行送上美好祝愿。

李奇灵教授介绍第一阶段主持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邹余粮、杨筱凤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产科主任马晓欣在《筛查阴性的子宫内膜癌高危人群管理策略》主题报告中指出,随着子宫内膜癌发病率持续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早诊早治已成为妇产科医师的重要任务。报告强调,在落实"2030健康中国"纲要关于生育力保护的背景下,必须建立分层管理策略:健康宣教应作为基础筛查手段,特别要关注绝经后女性的异常出血症状;阴道超声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对高风险人群(包括肥胖、林奇综合征、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及子宫内膜增生症患者)注重管理。马主任特别提醒要警惕高危人群和异常出血患者的假阴性结果,并系统阐述了不同风险分级对应的临床处理方案。报告深入分析了孕激素缺乏这一关键病理机制,最终强调即使筛查阴性人群也需实施分级管理,为临床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陈友国教授在《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的临床处理》专题报告中,系统阐述了保育治疗的临床应用策略。报告首先明确了保留生育功能的严格适应证,通过典型病例生动展示了治疗前的多维度评估体系,强调需综合考量医院条件、科室水平、指南规范及个人技术能力。陈教授重点提到了创新性的曼月乐联合口服孕激素治疗方案,该方案将病理完全缓解率提升至92%,并详细解读了治疗监测体系及失败后的处理流程。针对治疗后的关键环节,报告特别构建了生育管理路径和保留卵巢患者的长期随访方案。在总结中,陈教授客观指出,虽然保育治疗取得显著进展,但在适应证把握、治疗方案优化和长期预后等方面仍存在学术争议和临床挑战,需要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来完善诊疗规范。该报告为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育力保护提供了系统的临床解决方案。

西奈山医疗中心妇瘤科主任Brain Slomovitz以《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管理:免疫治疗及未来方向》为题,系统阐述了基于分子分型的免疫治疗新策略及全球临床试验的最新突破,指出,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如POLE超突变型、MSI-H/dMMR型、NSMP型和p53突变型)已成为指导免疫治疗的关键。其中,dMMR/MSI-H型肿瘤因高肿瘤突变负荷(TMB-H)对PD-1/PD-L1抑制剂反应显著,而pMMR/MSS型患者则需联合治疗策略,介绍全球临床试验的突破性进展,Slomovitz教授强调,免疫治疗已彻底改变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格局,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分子分型指导的个体化策略,并探索更高效的联合模式。

进入第二阶段的专题报告,大会主席李奇灵介绍第二阶段的两位主持: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妇科内分泌主任黄艳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宗璐。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外四科主任周琦教授系统阐述了子宫内膜癌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强调分子分型(POLE超突变型、MSI-H/dMMR型、NSMP型、p53突变型)对治疗方案制定的关键作用,指出dMMR/MSI-H型患者对PD-1/PD-L1抑制剂单药反应良好(ORR 40%-60%),而pMMR/MSS型需联合治疗(如ICI+抗血管生成药物)。通过NRG-GY018、RUBY等临床试验数据及典型案例,展示了免疫治疗在晚期/复发性子宫内膜癌中的显著疗效。周教授同时指出当前面临的挑战,并强调推动国产创新药研发和医保覆盖的重要性,为子宫内膜癌免疫治疗的精准化、个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肿瘤中心教研室副主任王冬教授系统讲解了子宫内膜癌手术的热点问题,从基本诊疗流程到前沿技术应用进行全面剖析。报告首先阐述了子宫内膜癌手术的三大核心要素:影像学评估确定病变范围、病理学评估明确诊断、分子检测评估指导个体化治疗。在手术技术方面,王教授重点探讨了子宫切除范围的精准把握、不同手术入路的选择策略,以及机器人手术在复杂病例中的技术优势,特别强调无瘤原则在手术全程中的关键作用。针对特殊人群,报告详细分析了老年患者手术风险与获益的平衡要点。在前哨淋巴结示踪技术应用方面,王教授结合最新指南和临床证据,提出了优化手术分期的实用建议。提出未来内膜癌手术将更加精准、规范的展望。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兼分子诊断中心主任韩博教授深入探讨了dMMR/MSI-H型子宫内膜癌的病理诊断新进展,系统回顾了子宫内膜癌病理分型的演变历程,着重阐释了分子分型在风险预测和治疗指导中的关键价值。报告详细分析了POLE突变型、dMMR/MSI-H型、NSMP型和p53突变型四种分子亚型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特别强调了dMMR/MSI-H型肿瘤对免疫治疗的良好反应性。通过典型病例的生动展示,韩教授具体说明了分子分型如何指导临床决策,为精准医疗时代下子宫内膜癌的病理诊断和治疗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午休过后,进入第三阶段的专题报告,大会主席李奇灵介绍第三阶段的两位主持: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余亚莉主任医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方静主任医师。

意大利米兰国家癌症研究所妇科肿瘤科Giorgio Bogani副教授讲解分子分型时代的前哨淋巴结定位技术,随着全球子宫内膜癌发病率的逐渐上升,内膜癌手术是否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已成为一个关键问题。他探讨了淋巴结标测在子宫内膜癌手术中的重要性及可行性。通过结合理论和手术实例,Bogani教授生动阐述了前哨淋巴结活检和标测的临床应用价值,特别是在高风险患者群体中的重要性。他的讲述对于理解前哨淋巴结的活检与标测以及早期患者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深刻见解。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妇产科姚婷婷主任医师在"内膜癌的内分泌治疗——基础与临床"专题报告中,系统梳理了该领域的发展脉络。她从内分泌治疗的基本定义出发,深入剖析了孕激素受体调控、雌激素代谢等核心作用机制,重点对比了甲羟孕酮、甲地孕酮等常用药物的临床优劣及适用人群差异。报告特别聚焦他莫西芬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独特价值,详细阐述其双重作用机制(既作为雌激素拮抗剂又具有弱雌激素活性)及在特定患者群体中的临床应用策略。通过回顾关键临床研究数据,姚教授生动展示了内分泌治疗从姑息治疗手段发展为保留生育功能核心方案的重要历程,并结合典型病例分享了药物选择与疗效评估的实践经验,为临床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

杨光教授在"人工智能驱动的医疗保健-生成性智能与多模态学习开启未来"主题演讲中,系统介绍了AI技术在医疗实践中的最新进展。他通过临床案例展示了AI在影像学病灶定位、三维重建、手术路径规划方面的精准应用,显著提升了手术效率和安全性。杨教授深入解析了当前医疗AI的主流模型架构,包括深度学习在医学影像识别、病理学图像识别中的突破性应用,并前瞻性地提出了"智能诊疗一体化"的发展理念。他特别强调,AI技术与临床医学的深度融合将重塑未来医疗模式,通过智能辅助决策系统实现诊疗流程的优化升级。演讲为医疗人工智能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创新思路和发展路径。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孙超主治医师在大会上详细介绍了李奇灵教授团队研发的Li-brush子宫内膜取样技术及其临床应用。报告系统阐述了Li-brush的操作规范,包括器械选择、取样角度控制、旋转力度把握等关键技术要点,并通过视频演示生动展示了标准化取样流程。重点分析了临床实践中常见的取样难点,如绝经后子宫萎缩患者的操作技巧、避免宫颈管污染的方法等,同时分享了提高取样满意率的实用经验。该报告为推广规范化子宫内膜癌筛查技术提供了重要参考,展现了国产创新医疗器械在临床实践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进入第四阶段的专题报告,大会主席李奇灵介绍第四阶段的两位主持: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高艳娥主任医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副主任李春芳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研究所陈贵敏教授带来《手术机器人若干关键技术初探》精彩的专题报告。陈贵敏教授在"手术机器人若干关键技术初探"专题报告中,系统介绍了团队在微创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创新成果。重点展示了自主研发的飞秒激光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通过穿刺过程的组织力学研究,建立了精准的力反馈模型;研发的大长径比连续体机器人突破了传统手术器械的物理限制。报告深入探讨了这些关键技术如何提升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并邀请临床专家共同探索手术机器人在妇科疾病治疗中的创新应用,推动医工交叉领域的深度合作。

西安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物理学系主任吴春生教授系统介绍了生物医学传感技术的最新进展。他重点展示了酶传感器、DNA传感器、细胞传感器及味蕾类器官传感器等创新成果,详细阐述了这些传感器在疾病诊断、药物筛选等医疗领域的应用价值。通过具体案例,吴教授生动呈现了传感器技术如何提升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并前瞻性地提出了医工交叉的未来发展方向,为医疗检测技术的革新提供了重要思路。

西京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吕小慧教授在《分子分型指导下的子宫内膜癌精准诊治》专题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基于分子特征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她详细分析了POLE突变型、MSI-H/dMMR型、NSMP型和p53突变型四种分子亚型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反应差异,重点介绍了分子检测技术在治疗方案制定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典型病例分享,吕教授生动展示了如何根据分子分型结果选择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或传统治疗手段,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精准诊疗的新思路。报告还探讨了当前分子分型临床应用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强调多学科协作对推进精准医疗的重要意义。

大会主席李奇灵教授向大家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子宫内膜癌筛查系统中的临床应用。她探讨了当前子宫内膜癌筛查的现状,并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子宫内膜病变研究中的进展,展示了该系统在提高筛查效率和准确性方面的成果。此外,她还对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未来展望做了阐述,突出了其在改善诊断过程中的潜力。

最后,大会主席李奇灵教授在闭幕式上作总结发言时指出,本次大会通过深入的学术交流和前沿成果分享,为子宫内膜病变领域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她特别强调,与会专家们的前瞻性研究和宝贵临床经验不仅推动了学科发展,更为年轻学者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对培养新一代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李教授衷心感谢所有讲者多年来在子宫内膜病变领域的深耕细作和无私奉献,也感谢线上线下参会同行的热情参与和积极互动。最后,她宣布第十届国际子宫内膜病变临床和病理进展医学大会圆满落幕,并诚挚邀请各界同仁明年再度相聚,共同探索妇科肿瘤诊疗的新突破,为提升女性健康水平作出更大贡献。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西路277号     邮编:710061

Copyright(c)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陕ICP备12009712号-3号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