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心血管内科护士,临床中常遇身材纤瘦患者拿着血脂超标的报告单困惑:“我这么瘦,怎么会血脂高?” 大众多认为血脂高是胖子专属,实则不少瘦子已出现血脂异常,甚至血管斑块却不自知。
其实体重只是影响血脂的因素之一,瘦子血脂超标的关键原因有四:一是遗传因素,部分人天生脂代谢酶缺乏或活性不足,少量脂肪糖分也会堆积血液,比如曾有20多岁90斤姑娘几乎不吃肉,却因母亲有血脂异常,查出甘油三酯 5 点多;二是饮食陷阱,瘦子常避开肥肉却离不开外卖、奶茶、精制碳水,外卖多糖油调味,全糖奶茶添加糖超 50g,精制碳水消化快促脂肪合成;三是不良习惯,久坐致肌肉量不足、熬夜打乱肝脏修复、吸烟损伤血管内皮,都会影响血脂;四是潜在疾病,甲减、肾病综合征、糖尿病等会间接导致血脂升高,排除饮食习惯问题后需及时排查。
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重要诱因,科学干预可控制,饮食调整要优化结构而非节食:主食用糙米、燕麦等替代半数白米面,每餐控制一个拳头量,避开 “伪粗粮”;蛋白质选深海鱼(三文鱼、鳕鱼等,每周 2-3 次)、去皮鸡胸肉、鸡蛋等,远离加工肉和动物内脏;脂肪每天用油量不超 25g,选橄榄油等,吃 1 小把坚果或半个牛油果,限反式脂肪和添加糖;每天吃 500g 蔬菜、200-350g 低 GI 水果,不用果汁替代;多喝温水或淡茶,避免烟酒,烹饪以蒸煮炖凉拌为主。
生活习惯调整同样重要:每坐 1 小时活动 5 分钟,每天累计运动 30 分钟以上,坚持 3 个月血脂改善明显;尽量 11 点前入睡,别超过 12 点熬夜,睡前不刷手机吃宵夜;40 岁以上每年查血脂,瘦子高危人群(长期外卖、熬夜、吸烟、有家族史或基础病)不到 40 岁每 6-12 个月查一次,异常后先调饮食运动 3-6 个月,不达标再遵医嘱用药。
血脂高与代谢、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并非胖子专利,希望大家打破 “瘦就安全” 误区,从调整饮食、养成好习惯、定期筛查做起,共同守护血管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