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陌上生春草,岁岁清明思故人”,每年清明时节,春日盎然,是最适合踏青的日子,也是人们祭奠亲人的日子。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作为西安交大一附院一名捐献工作人员,让我不禁想到有这么一群人,因他们的无私大爱,为他人燃气重生的希望,也为自己的人生光辉谢幕--他们是器官捐献者。
2022年3月15日,我来到榆林开展捐献工作整整一个月,接到榆林市第一医院消息,有一位患者处于深昏迷状态、无自主呼吸,已达到临床脑死亡状态,经过严格评估后,患者器官功能良好,出于工作本能,我试着接触患者家属。
“孩子爸是家里的顶梁柱,他不在就和天塌下来一样,孩子还小,总问爸爸去哪儿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听到家属这样说,我一时不知如何开口。但是,想到我的背后还有一群人器官衰竭患者仍然在默默等待重生的希望,于是我鼓起勇气向患者家属讲述了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的相关政策法规。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患者家属的对于捐献的理解与支持深深的感动了我,“如果能够挽救更多的人,我们同意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人的生命得以延续,给需要的带来继续生活的希望”患者家属含泪表示,“哪一天我想他了,至少知道他仍然以另外一种方式活在这个世上,对我也是一种安慰,等孩子长大了,我会告诉孩子爸爸是最伟大的”,这是患者妻子最真实的想法。
当患者四位家属共同签署《器官捐献志愿书》,并按下手印之后,看着那微微颤抖的手指,听着那一声声的叹息,在场的每一位都能够深深感受到这个家庭失去至亲的悲痛。
最终,这位患者挽救了三名脏器衰竭的患者,使两名在黑暗中挣扎的患者重新看到春日的阳光。

这是我到榆林工作开展的第一例捐献,每一例成功的捐献背后是1例死亡和3-5例重生,是很多人连续几天的不眠不休,我们被称为生命的摆渡人,我觉得我们也像这春天的阳光,面朝阳光是希望,背对阳光是黑暗。
清明节来临之际,为纪念器官捐献者无私的大爱精神,表达对器官捐献者家庭的关心和敬爱,进一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会精神,2022年4月2日,榆林市红会以及西安交大一附院工作人员为器官捐献者家属送去了慰问与关怀,并及时了解捐献者家属情况,为家属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感谢你们一家人的无私奉献,你们的义举带给社会的远远不仅仅是生命的延续,也传递了无边的大爱。”榆林市红十字会“三献”工作负责人对捐献者家属说。
近年来,由于捐献器官数量有限,器官紧缺已经成为了我国临床器官移植治疗的瓶颈。每年我国约有150万患者需要器官移植,而每年器官移植手术仅有1万例左右。
心之所向,行之所往。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自愿捐献队伍中来,让生命得以延续、精神得以传承,让更多的人能够从器官捐献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