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在心血管疾病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巩固临床理论基础,提升护理质量。10月28日晨交班结束后,心血管内科1病区开展了10月份床旁培训,培训的主题是“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的区别”。本次培训由胡经文护士长主持、张雨荣护士主讲,全体护理人员和实习同学参加。
此次培训紧密贴合临床,条理清楚,内容突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①血栓是如何形成的,②血栓的预防治疗用药,③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的区别。血栓根据形成部位不同分为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动脉血栓通常始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诱发血小板迅速粘附、活化、聚集,形成以“血小板聚集”为主的“白色血栓”,常见于心肌梗死、脑梗死;静脉血栓通常始于血流淤滞或高凝状态,凝血因子被激活,通过“凝血瀑布”反应,将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不溶的纤维蛋白,网罗红细胞等形成以“纤维蛋白”为主的“红色血栓”,常见于深静脉血栓、肺栓塞。
培训结束后由胡经文护士长进行点评提问,向张雨荣护士提出表扬,进一步强调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改善患者预后的核心手段,二者通过不同机制抑制血液凝固或血小板聚集,对动脉粥样硬化、静脉血栓等疾病的治疗和预防至关重要。心血管内科对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广泛,临床护士应清楚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注意事项,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宣教,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注意药物的副作用,评估出血风险,识别出血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