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众版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室动态 > 正文

科室动态

心血管内科开展“HIT与TIT的区别”床旁培训

发布时间:2025-10-01   文章来源:心血管内科    作者:田姿   责任编辑:   (点击:)

为提高科室护理人员对药物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认识与鉴别能力,保障用药安全,2025年9月25日晨交班后,在护士长胡经文的主持下,心血管内科主管护理师高苗苗为全体当班护士及实习生进行了一场主题鲜明、内容详实的床旁培训,重点讲解了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HIT)与替罗非班诱导的血小板减少(TIT)的鉴别要点。

一、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HIT)概述 高苗苗主管护师首先介绍了HIT。她指出,HIT是应用肝素类药物后出现的一种由抗体介导的、以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为特征的免疫性不良反应。其发生并非由于肝素本身直接破坏血小板,而是机体产生了针对肝素-血小板因子4(PF4)复合物的抗体,激活血小板和凝血系统,具有较高的血栓形成风险,属于一种“血栓前状态”,而不仅仅是出血风险增加。

二、 替罗非班诱导的血小板减少(TIT)概述 随后,高老师对比介绍了TIT。她讲解道,TIT是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后出现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的血小板减少症。其发生机制多与药物触发的、依赖抗体的免疫反应迅速清除血小板有关,也可能存在非免疫机制。特点是起病可能非常迅速,血小板下降程度有时极为显著,但通常停药后恢复也较快。

三、 两者发病机制的区别 在核心的发病机制区别上,高老师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

· HIT: 核心是免疫机制。肝素与血小板释放的PF4结合形成复合物,触发了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HIT抗体)。该抗体识别并结合此复合物,通过激活Fc受体,强力激活血小板,导致血小板聚集、消耗性减少,同时引发强烈的凝血瀑布反应,因此血栓形成风险极高。

· TIT: 机制更为直接。替罗非班作为一种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其结构可能导致体内预先存在或迅速产生的抗体直接识别该药物与GPⅡb/Ⅲa受体形成的复合物。这些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后,主要导致血小板被网状内皮系统(如脾脏)快速清除,而非像HIT那样强烈激活血小板并引发广泛的凝血激活。

四、 两者临床表现的区别 关于临床表现,高老师强调:

· HIT: 通常在应用肝素后5-10天出现血小板显著下降。但近期(3个月内)有肝素暴露史者可能急性发作(24小时内)。最突出的临床问题并非出血,而是高达50%以上的动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可表现为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心肌梗死、脑卒中及皮肤坏死等。

· TIT: 血小板下降发生极为迅速,常在首次用药后数小时至24-48小时内发生。临床表现以出血倾向为主,如皮肤黏膜出血、穿刺点渗血等,严重时可出现内脏出血。其血栓形成风险远低于HIT。

五、 两者诊断与治疗的区别 最后,高老师重点对比了治疗策略的关键差异:

· 治疗:

· HIT: 立即停用所有肝素类制剂(包括冲管)。关键且必须的是,需要启用非肝素类抗凝药进行替代抗凝治疗,如阿加曲班、比伐卢定等,以预防和治疗危及生命的血栓并发症。禁止输注血小板,除非活动性出血且替代抗凝无效。

· TIT: 首要措施是立即停用替罗非班。大部分患者血小板计数可在停药后2-5天内自行恢复。对于严重血小板减少(如<10×10⁹/L)或有活动性出血者,可考虑输注血小板和使用糖皮质激素(存在争议)。通常无需替代抗凝治疗。

培训过程中,与会护士及实习生认真聆听,并就临床中遇到的疑似案例与高苗苗主管护师和胡经文护士长进行了积极互动与讨论。

护士长胡经文在总结中指出,本次床旁培训紧扣临床实际,内容精炼且重点突出,有效提升了我科护理团队对HIT和TIT这两种药物不良反应的警觉性和鉴别能力。她强调,在临床工作中,密切监测应用相关药物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变化,早期识别、准确鉴别并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对于改善患者预后、保障护理安全至关重要。此次培训达到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西路277号     邮编:710061

Copyright(c)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陕ICP备12009712号-3号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