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众版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室动态 > 正文

科室动态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细微处见真章——心血管外科五周实习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5-09-26   文章来源:心血管外科    作者:闫立坤   责任编辑:王馨   (点击:)

时光如白驹过隙,为期五周在心血管外科的实习旅程转眼已画上句点。回首这段时光,它不再仅仅是教学大纲上的一个必修环节,更是一段淬炼专业技能、重塑职业认知、浸润医学人文的成长之旅。从最初的敬畏与忐忑,到如今的从容与坚定,这段在“心外”的战斗经历,已然在我青春的履历上刻下了最深刻的印记。

初入“心外”:敬畏与忐忑交织

还记得第一天踏入心外ICU2时的情景。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与各种药物混合的独特气味,耳边是心电监护仪、无创呼吸机、高流速氧疗机、微量泵等设备交织成的、永不停歇的“生命协奏曲”。屏幕上跳跃着复杂的波形和数字,老师们步履匆匆却有条不紊,每一位患者的身上都连接着数十条维系生命的管道。这一切带来的视觉与听觉冲击,让我瞬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敬畏。心血管外科,被誉为外科皇冠上的明珠,这里收治的都是心脏重症患者,每一台手术都堪称一场惊心动魄的“心脏修理工”战役。而我,一个初出茅庐的实习生,能否在这里站稳脚跟?内心的忐忑不言而喻。

我的带教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护师,她仿佛看穿了我的不安,并没有急于让我进行操作,而是从最基础的“小药柜”开始:“这些是急性心力衰竭抢救用药,这些是抗心律失常药物,这是加快心率药物,这是快速降血压药物……”她耐心地讲解每一种药物的适应症、使用方法及其潜在注意事项。这第一课让我明白,在这里,精准是信仰,细致是生命线,任何一丝一毫的疏忽都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实践中成长:技术与人情的双重淬炼

随后的日子里,在老师“放手不放眼”的指导下,我开始逐步参与到真正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技术上,我经历了从生疏到熟练的蜕变。 我学会了如何为心脏术后患者进行精细化的生命体征监测,不再只是机械地记录数值,而是会主动分析心率增快的原因——是容量不足、疼痛,还是出现了心律失常?我掌握了如何为患者进行气压治疗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如何正确地叩背排痰以预防肺部感染,如何精准地计算并泵入诸如硝酸甘油、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记得第一次独立为一位搭桥术后的爷爷抽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时,我的手因紧张而微微颤抖,但在老师鼓励的目光和患者信任的配合下,一针见血的成功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这些操作技能的提升,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守护生命能力的踏实感。

人情上,我体会了从照护到关怀的升华。心外科的患者,无论是历经大型手术的成人,还是先天心脏结构异常的孩童,他们和家属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我护理过一位风湿性心脏病行瓣膜置换术的阿姨,术后因疼痛和恐惧不敢咳嗽,痰液淤积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我一遍遍地鼓励她,指导她如何有效咳嗽,并用手固定住她的伤口以减轻疼痛。当她终于咳出痰液,呼吸变得顺畅,紧紧握住我的手说“谢谢小伙子”时,我瞬间理解了“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深刻内涵。护理不仅是技术的执行,更是情感的支撑和人文的关怀。

在实习中,我深刻体会到护理工作的专业与精细远超越简单的技术操作。我很快发现,这里的生命体征监护绝非机械地抄写数值,而是需要成为一名敏锐的“侦察兵”,主动解读数据背后的临床意义。当老师提问“患者心率骤升的原因”时,我学会了系统性地排查容量不足、疼痛、心律失常等多种可能,并通过结合尿量、引流液性质、患者表情等综合判断病情。一次,我观察到一位二尖瓣术后患者有创动脉压波形低平且中心静脉压偏低,及时汇报血容量不足的可能性,经补液治疗后患者血压果然回升——这次经历让我真切体会到精准观察和临床思维才是护理工作的灵魂。与此同时,我认识到任何管路都是患者生命的安全线:在老师手把手指导下,我掌握了深静脉导管无菌维护、动脉采血等关键技能。心血管术后患者的血管活性药物输注更是要求极致精准,从微克级剂量的计算到“双泵对接”更换技术,每一项操作都关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堪称护理的艺术。更让我惊喜的是科室先进的快速康复理念:从指导患者术前呼吸训练,到协助术后患者循序渐进地下床活动,当我搀扶一位冠脉搭桥术后老爷爷迈出第一步时,他脸上欣慰的笑容让我明白,护理的终极目标不仅是让患者活下去,更是帮助他们有质量地重返生活。

仁心仁术——人文关怀是护理的温暖底色

如果说技术是护理的硬实力,那么人文关怀就是其不可或缺的软实力,这一点在充满焦虑与恐惧的心外科病房中显得尤为深刻。面对大型心脏手术,患者与家属往往深陷于未知的恐惧中,我学会了用温暖而通俗的语言为他们解释手术过程、术后各类管路的作用与注意事项,以真诚的沟通缓解他们内心的不安。曾有一位 A 型主动脉夹层术后的老人,在 CSICU 经历漫长恢复期时出现谵妄与躁动,带教老师告诉我, Beyond physical protection, what he needed most was persistent, gentle reassurance. 我每天握着他的手,反复告诉他手术已成功、大家正在守护他,虽那时他未必完全明白,但人性的温暖终能穿透意识的迷雾——当他清醒转出 CCU ,家属含泪道谢的那一刻,我的一切疲惫都化为感动。疼痛管理同样承载着关怀的责任,我运用疼痛评分量表客观评估、及时汇报,并借助药物与非药物方式(如调整体位、倾听主诉、分散注意力)帮助患者缓解痛苦、促进康复。而有时,护理远不止于“做”,更在于“在”。一位年轻的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因对未来迷茫而情绪低落,我选择放下手中的操作,坐在他身旁静静倾听,分享康复案例,传递希望。在他眼中重新闪现的光亮中,我真正明白:有时,护士的耳朵比双手更重要。

反思与感悟:团队、责任与未来

这五周的实习,也让我对护理职业和医疗团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一,卓越的团队协作是生命的保障。 在心外科,我亲眼见证了医生、护士等多学科团队如何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无缝衔接、高效运转。护士在其中扮演着“哨兵”和“枢纽”的关键角色,是发现病情变化的“前线侦察兵”,也是执行医嘱、连接各方的核心环节。这种强大的团队精神让我深受震撼和鼓舞。

其二,终身学习是职业的必然要求。 心外科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ECMO(体外膜肺氧合)、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微创手术、TAVI(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等新技术不断应用。带教老师们即使在百忙之中,也会抽空学习最新指南,参加学术会议。这种氛围深深感染了我,让我明白护理绝非一成不变,必须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才能跟上医学进步的脚步。

结语

五周时间太短,短到我还未能悉数掌握所有高精尖的护理技术;五周时间又很长,长到足以让这段经历融入我的血脉,重塑我的职业灵魂。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这个名字对我而言,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地点,它是一所真正的“大学”,这里有无声的惊雷——那是与死神赛跑的紧张博弈;这里有细微的真章——那是每一个护理细节里对生命的至高尊重。

感谢医院和学院给予的宝贵机会,感谢心血管外科所有带教老师的倾囊相授和谆谆教诲,感谢每一位愿意让我参与其护理过程的患者。我将带着从这里收获的知识、技能、感悟与力量,踏上新的征程,努力成为一名有技术、有温度、有担当的优秀护理人,为更多的生命保驾护航。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西路277号     邮编:710061

Copyright(c)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陕ICP备12009712号-3号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