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湿免疫科的实习时光,是我从护理理论走向临床实践的重要转折点。这段经历让我深刻领悟到,“课本会背”与“临床会做”之间横亘着一道需要用实践与反思才能跨越的鸿沟。回顾两个月的实习经历,风湿免疫科的点点滴滴尤为清晰——那些“纸上谈兵”的落差感、“懂却不会做”的无措,以及最终突破瓶颈的成长,都成为我护理生涯中珍贵的印记。
风湿免疫科的日常护理中,注射与采血是基础且高频的操作。科室里常年有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患者,需要进行肌肉注射、皮下注射或静脉采血。此前在课本上,我早已将操作流程、进针角度、消毒规范等知识点烂熟于心,甚至能流畅复述每一个步骤。可当真正拿起注射器,面对患者手臂上清晰的血管、感受到对方略带紧张的目光时,大脑却瞬间“空白”——原本熟记的理论被抛在脑后,只能机械地模仿动作,持针时手腕僵硬,进针角度要么过深、要么过浅,捏起皮肤的手法也显得笨拙。每次操作前,带教老师总会先提问关键知识点,我都能对答如流;可一到实际操作,错误却接连出现。
但我深知每一次操作机会都来之不易,即便最初屡屡出错,也从未想过放弃。每次在老师手把手指导下完成操作后,我都会主动复盘:“老师,刚才的持针手法是不是不对?进针时是不是应该再慢一点?”老师总会耐心指出问题——比如皮下注射时未充分捏起皮肤、采血后按压位置偏差等,并细致讲解背后的原理。我把这些问题记在笔记本上,下次操作前反复翻看,刻意提醒自己规避。从“老师全程辅助”到“在监督下独立完成”,两周时间里,每一次纠正都是一次进步,每一次成功都让我减少一分无措。当终于能熟练完成操作,不再因“懂却做不好”而陷入失落时,我才真切体会到:护理技能的提升,从来不是“记住理论”这么简单,而是在一次次实践、反思与修正中打磨出来的。
除了基础操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更让我实现了从“知”到“行”的突破。在学校学习时,重症护理是我最感兴趣也最擅长的科目,我曾以为自己能从容应对紧急情况。直到一次值班时,一名患者突然出现癫痫发作,四肢抽搐,呼之不应,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情况十分危急。那一刻,我既紧张又兴奋:紧张源于大脑一片混乱,明明记得癫痫发作、休克抢救的知识点,却不知该从哪一步开始;兴奋则是因为终于有机会将所学用于重症护理。就在我手足无措时,带教老师迅速冷静地指挥:“去枕平卧将患者头偏向一侧,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心电监测等,并记录患者癫痫发作持续时间!”在老师的引导下,我逐渐镇定下来,协助老师完成抢救,记录数据,同时目不转睛地观察老师的每一个动作。——她没有丝毫慌乱,每一步操作都精准果断,从判断病情到实施抢救,每一个决策都基于对患者病情的快速评估。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临床中的紧急情况从没有“标准答案”,唯有将理论融入实际,在冷静观察与理性思考中积累经验,才能真正实现从“知道”到“做到”的跨越。
风湿免疫科的实习虽短暂,却为我未来的护理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带教老师的耐心指导、患者的信任与配合,以及自己一次次的尝试与突破,都让我对“护理”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未来,我会带着这份成长继续前行,以更严谨的态度打磨操作技能,以更从容的心态应对临床挑战;也会铭记这份“引领”的力量——若有朝一日我成为他人的带教老师,定会像如今我的老师一样,用专业与耐心陪伴更多护理新人,帮他们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在护理岗位上稳步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