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国家及医院号召,骨科在全国科普月活动期间,于2025年9月15日下午,由骨科李涛医生担任主讲,分别在交大一附院总院区及陆港院区开展了一场精彩的“双院区联动”健康科普活动。此次活动以“了解骨质疏松症”为主题,向骨科患者及家属科普骨质疏松防治相关知识,获得热烈反响。

“如果把我们的骨骼比作一座高楼,那么骨质疏松就是因为这座楼的建筑材料悄悄流失,导致结构变得脆弱不堪。”李涛医生用生动的比喻开始了讲座。他通过精美的PPT展示了正常骨骼与骨质疏松骨骼的微观结构对比图,直观地呈现出骨质疏松患者的骨骼如何变得多孔和脆弱。李涛医生强调,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降低、骨微结构损坏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这会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所以更容易发生骨折。

考虑到我国居民对骨质疏松认知普遍不足,李涛医生进一步强调,骨质疏松症素有“沉默的杀手”之称,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但身体会发出一些警示信号,如不明原因的慢性腰背痛;身高变矮或脊柱畸形(中老年人逐渐变矮、驼背,通常是椎体压缩的结果);及脆性骨折。很多患者直到发生骨折才知道自己患有骨质疏松症,所以对于骨质疏松症,早期发现至关重要。
如何防治骨质疏松症?关于防治策略,李涛医生提出了“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青少年期应加强营养,保证足量钙摄入,多参加户外活动和负重运动,增加骨量储备;中青年期要避免吸烟、过量饮酒、长期饮用浓咖啡等不良生活习惯,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老年期若已患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同时采取防跌倒措施。我国权威指南指出,骨质疏松是一种慢性疾病,需长期治疗、全程进行管理。李涛医师指出,营养、运动、阳光、筛查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四大基石。

李涛医生通过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指出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严重性:“髋部骨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他进一步解释道,骨质疏松性骨折不仅带来剧烈疼痛和高额医疗费用,还会导致活动能力下降、生活质量严重受损,长期卧床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
讲座结束后,李涛医生现场解答了患者提问。七十岁的王阿姨表示:“李医生讲得很清楚,我一直以为腰背疼是年纪大的正常现象,今天通过科普讲座才知道可能是骨质疏松的症状。”
本次科普讲座是骨科响应全国科普月“协同救护,应急有方”规划纲要的具体实践,旨在提高公众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和防治意识。骨科将继续开展系列健康科普活动,为提升民众健康素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