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党团支部一行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开展“传承延安精神,凝聚奋进力量”主题教育活动。大家在革命文物中触摸历史,在现场教学中凝聚共识,让延安精神成为引领科室发展、服务患者的持久动力。

踏访红色圣地:从历史根脉中汲取精神养分
在全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背景下,胸外科党团支部将学习地点选在延安。这里曾是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和战略后方,党中央在窑洞油灯下运筹帷幄,在艰苦岁月中砥砺前行,孕育出“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我们希望通过实地学习,让医护人员真切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初心,把延安精神转化为科室发展的‘精气神’。”胸外科党支部书记、学科带头人付军科说。
沉浸式学习:在文物与党课中感悟初心使命
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展柜里的文物静静诉说着过往:周恩来总理那件补了又补的“三用”皮大衣,透着节俭奉公的作风;西北红军游击队用过的榆木炮,藏着自力更生的韧劲;清凉山洞穴里造出的马兰纸,写满艰苦奋斗的故事。支部成员驻足凝视,在历史图片与文献资料中,细细回顾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奋斗历程。“以前读延安精神觉得抽象,现在看到这些实物,才明白‘艰苦奋斗’是老一辈用行动干出来的。”青年医生符子琛说。
参观途中,付军科书记结合现场文物上了一堂微党课。“延安时期条件艰苦,但党中央带领群众把革命事业推向前进,靠的就是实事求是、一心为民。”他指着一幅红军为百姓看病的老照片说,“咱们当医生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把患者放在心上,像老一辈对待群众那样,做好每一台手术、服务好每一位患者。”没有讲台,文物就是教材,大家边听边记,笔记本上写满“用‘实事求是’提升诊疗精准度”“把‘艰苦奋斗’融到技术攻关里”的感悟。




精神转化实践:以延安精神引领科室高质量发展
参观结束后,支部立即召开分享会。大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探讨怎样将延安精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具体行动。把“实事求是”的精神贯彻到诊疗工作中,将“艰苦奋斗”的作风运用到技术创新上,争取在志愿服务和技术比武中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事实上,延安精神的种子早已在科室生根发芽。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胸外科近年在医疗技术上不断突破:2024年自主呼吸麻醉下双肺移植手术跻身全球前三,肺移植手术量全国第七;2025年又成功开展西北首例自体肺移植、西北首例颈腹双单孔食管癌手术等。这些成绩的背后,正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在支撑。
谈及此次延安之行,科室主任张广健教授深有感触:“对全体医护人员而言,这不仅是一次红色研学,更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他强调,“延安精神蕴含的信仰力量,将成为科室服务患者、攻坚克难的源头活水。我们将始终以延安精神为指引,把这份精神力量转化为科室建设的实际行动,在技术创新上勇攀高峰,在人才培养上久久为功,在学科发展上追求卓越,为创建国家医学中心、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