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众版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室动态 > 正文

科室动态

在理论与生命的交界处,感受护理的温度与重量

发布时间:2025-08-15   文章来源:皮肤科    作者:屈家琪   责任编辑:   (点击:)

清晨七点三刻,病房走廊的灯已次第亮起。白炽灯下,老师们与医生的交班是一场严谨而迅疾的对话,病人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医嘱更迭,在简短清晰的术语间快速流淌。紧随其后,夜班护士与白班护士的交接则如细密的织网,昨夜发生的点滴、需要延续的护理、待处理的细节,无一遗漏地传递。我初时听得懵懂,那些陌生的术语像漂浮的碎片,后来才渐渐拼凑出清晰脉络,明白了这看似刻板的程序,正是医疗安全运转无声的轴承。晨光初现中,晨间护理开始了,病床被褥重新铺展后清爽的线条,这些日常劳作中,藏着对患者身体尊严最朴素的尊重。

初入科室时的笨拙犹在眼前。发药时,我捏着药袋反复核对姓名床号,递过去时声音总带着小心翼翼。输液打针更是心头的重石,看着老师行云流水的动作,轮到自己却连针尖都在微微颤抖。最难忘的是留置针穿刺,前几次失败时,血管仿佛在皮肤下躲闪。老师总会安慰我,终于在那天,当针尖刺破皮肤,暗红的回血涌入导管时,一股踏实的暖流从指尖蔓延至心口——那一刻才真正懂得,课本上的“进针角度”、“持针手法”,唯有在血肉的真实触感中才能落地生根。同样,血糖监测也从书本图表变成了指尖的本能,试纸沾染的血珠,是生命最直白的刻度。

实习更如一面明镜,映照出我未曾觉察的暗角。某日晨间发药,困倦如薄雾蒙心,竟差点递错床位,幸而被老师及时拦下。那一瞬冷汗涔涔而下——方才明白,教科书上“三查八对”的铅字,落在现实里竟是血肉铸成的生命防线。还有那无法摆脱的紧张,明明独自操作已游刃有余,一旦被目光注视,手指便如生锈的齿轮,连撕胶带都变得滞涩。原来技术可以锤炼,心灵的定力却需更漫长的修行。

然而临床这部大书,总有我未能读透的篇章。那日给一位老人测出血糖偏高,表情流露出担忧,我看着他担忧的眼神,想好的安慰词句如散沙般溃散,最终只挤出干涩的“别担心”。看着他眼中未散的担忧,我领悟到了:护理的精髓,一半在手上功夫,一半在唇间温度。课堂里的人文关怀理论,若不能化作熨帖人心的言语,终是悬在半空的月光。沟通的重要性,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交换意见,表达思想和情感,建立人际交往关系的渠道。在护理工作中,沟通包括护士与患者的沟通,护士与医生的沟通,护士与护士的沟通,护士与患者家属的沟通,要想护理工作顺利的开展和进行,就必须重视与护理关系息息相关的沟通,微笑是沟通中必不可少的,它可以缩短护患间的距离,消除患者对医院,对护士的恐惧与陌生感,对患者来说经常看到护士微笑,就相当于经常受到鼓励,从而增加对抗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科室里的温情却远超我的想象。午后闷热,冰糕,水果,饮料, 冰凉的甜意滑入喉咙,驱散了消毒水的冷冽。老师们分发洗好的葡萄、掰开橘子,切好的西瓜,让我们拿着吃。这全然不是网上流传的冷漠图景——原来真正的临床,既有严肃的生死线,也有共担风雨的烟火暖。这些微小的甘甜,悄然消融了初来时的忐忑。皮肤科会是我实习生涯中的“白月光”

护理这条路,原是用严谨作骨,以温情为血。当我学会在核对时心如铁石,在安慰时语带春风,当“三查八对”融入本能,关怀的话语不再生涩——或许就能一步步靠近那个更好的自己。这支队伍里没有神话,只有一群凡人以心为灯,在生与死的隘口,为他人掌一豆微光,也为自己照亮前路。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西路277号     邮编:710061

Copyright(c)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陕ICP备12009712号-3号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