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在齿轮中转动,带走了我们初入科室时的青涩,留下了每周一老师和我们一起学习的身影——2025年8月11日下午,是我们进入外科重症医学科的第三周,本次集中带教是由外科重症医学科带教老师李亚鹏老师担任主讲老师,李老师除了有着丰富的带教经验还同时是科室的科研组组长。
本次课程主要涉及理论授课《脏器移植术后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和《动脉血压监测的影响因素》两个理论知识点和心电监测、有创血压监测的实操知识。在老师的讲解和指引下,我们先是对器官移植及术后护理有了初步了解,并了解排斥反应监测、术后用药、免疫抑制剂的重要性。

紧接着我们在老师带领下走进病房,老师通过实际案例教学,在床旁规范的、严谨的演示了心电监护、有创血压监测的流程。教会的不仅是“怎么监测”,更是“为什么监测”,每一次波形分析,都是与器官的“对话”,正是从机械记录数值,到读懂波形背后的病理博弈,让每一次监测都成为守护危重患者的精准注脚。通过老师的示范我们对有创动脉血压的监测有了更直观地认识。对于入科3周的实习生,不仅要掌握心电监护的操作流程还要理解血压波形变化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紧张而又充实的理论、操作学习告于段落,大家汲取到新的知识,同时对临床上的一些现象产生了自己的想法。为了鼓励学生们积极主动参与分析、解决临床问题,提升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师生的科研水平,紧接着进行了一场师生的论文分享交流会。活动由李亚鹏老师主持,7位同学前期均做了充分准备,每人PPT汇报均从文章的研究背景、方法、结果、结论加讨论四个方面进行了分享,分享后李亚鹏老师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本次论文分享的总结:
一,临床问题导向的研究意识已初步建立。实习生选取的论文多围绕气道开放标准化、辅助工具应用等ICU护理核心议题,体现出对临床痛点的敏锐捕捉。如对不同科室呼吸支持策略的梳理,既紧扣护理实践需求,也展现了从具体操作向问题本质探究的思维进阶。
二,跨场景整合能力逐步显现。多篇分享对比了呼吸ICU与外科ICU在呼吸管理中的差异化护理要点,如慢性呼衰与术后ARDS的气道干预逻辑差异分析,显示实习生已开始构建专科护理的系统认知,这种横向关联思维对提升复杂病例护理能力至关重要。
三,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探索初见雏形。针对论文中提及的辅助工具应用等内容,实习生主动关联临床实操场景,思考工具在急救流程中的适配性,体现出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护理效能的积极意识,为后续临床实践中创新护理方法奠定了基础。
作为科室科研组组长,最后亚鹏老师用一篇论文分享为同学们展示了论文分享的标准格式和注意事项,启发学生们从临床中寻找科研思路的方法。本次论文分享和教学落下帷幕。


本周的理论学习和论文分享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心电监护与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实践,为护生们筑牢了重症护理的基础。这些对生命体征或临床问题的精准捕捉与解读能力,不仅是技能的积累,更是临床思维的锤炼。未来,在应对更复杂的重症场景时,这份对监测本质的理解、对细节的敏锐,将支撑他们更从容地参与病情研判与护理决策,在重症护理领域持续深耕,以精准守护践行职业使命,逐步成长为值得信赖的护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