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病房时,空荡的走廊让我误以为住院患者寥寥无几。深入了解后才知道,这是一个无陪护科室。由于患者长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免疫力普遍低下,任何微小的病毒都可能对他们的生命构成威胁。
刚进入科室时,我一度认为课本上关于“肾移植术后护理”的内容只是一系列知识点:监测尿量、观察排斥反应、预防感染……然而,当真正站在患者病床前时,我才深刻体会到“落实到位”的难度。记得第一次为术后第二天的患者测量生命体征时,看到尿袋中的尿液颜色由浅粉逐渐转为清亮,内心既紧张又感动——原来这些看似普通的数字和颜色变化,承载着患者重获新生的希望。带教老师常说:“肾移植患者的每一滴尿液都需密切关注,尿量减少100毫升都可能是异常信号。”目睹团队有条不紊地执行用药、监测和安抚患者的工作,我真正理解了“专业”二字的含义——不仅是熟记指南,更是在紧急情况下展现出的冷静判断与高效执行。
此前,我对“瘘管”—动静脉内瘘仅停留在理论认知层面,如今亲手触摸并感受其“震颤”(即血管的搏动感)和“杂音”后,才明白它对透析患者的重要性。任何不当操作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通过老师的细致讲解,我了解到:动静脉内瘘所在的手臂不能测量血压、不能进行静脉输液、不能提重物或受到压迫。对于刚完成移植手术的患者,每小时还需密切观察尿袋中的尿量变化、颜色是否正常,并做好详细记录。
实习期间,我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
1. 药物知识储备不足:抗排异药物的副作用较为复杂,当患者主诉不适时,我有时无法迅速判断是否与药物相关。今后需加强学习,将每种药物的常见副作用牢记于心。
2. 沟通技巧有待提升:面对焦虑患者提出的大量问题时,我的解释往往过于生硬,甚至因紧张而语塞。未来需学习如何用更温暖、更安抚人心的语言与患者沟通,提升“情商”。
在此,衷心感谢肾移植科的全体老师。每当我操作不熟练时,他们总是耐心指导,帮助我解决药物使用、操作流程等各类问题。在他们的悉心教导下,我从最初的不知所措逐渐成长为能够独立完成一系列护理操作。
实习感悟
临别之际,带教老师对我说:“肾移植科的护士,既需要外科护士的干练,也需要内科护士的细致,更需拥有一颗‘视患者如家人’的柔软之心。”这一个月里,我逐渐领悟到了这份“柔软”的真谛。
作为实习的第一个科室,肾移植科不仅为我打开了临床护理的大门,更让我明确了未来的职业方向——以扎实的专业能力和温暖的心,走好护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