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工作中,大夫和护士之间的有效沟通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加强临床护理人员SBAR模式沟通规范性,在心血管内科李娟利总护长、心内四病区王婧护士长的组织下,由心内四病区王荣荣主管护理师给大家进行标准化沟通模式SBAR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相关培训。
SBAR,即Situation(现状)、Background(背景)、Assessment(评估)、Recommendation(建议)四个关键要素的首字母缩写,旨在帮助医务人员更加清晰、有条理地进行信息传递,从而提高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
一、SBAR模式的核心理念
SBAR沟通模式起源于美国海军,最初是为了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效率。如今,这一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领域。SBAR的核心在于梳理病人信息,帮助医务人员快速准确地传递关键信息,避免遗漏或误解,从而确保患者得到及时、安全的医疗服务。
二、SBAR沟通模式在临床护理中的实践应用
通过SBAR模式,护士能够及时向医生报告患者的病情变化。例如,当患者出现生命体征异常时,护士可以按照SBAR模式,先描述现状(如患者的具体症状),再提供背景信息(如患者的病史、诊断结果等),接着进行评估(如可能的原因、风险及影响),最后给出建议(如处理措施或需要进一步观察的点)。这样,医生能够迅速了解患者的全面情况,做出正确的治疗决策。
三、标准化病情评估
使用SBAR沟通模式,护士能够系统、全面地收集患者信息,确保病情评估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交接班或患者转运等关键环节,SBAR模式能够确保病情信息的准确传递和记录,降低医疗差错的风险。
四、医嘱执行与核对
在执行医嘱过程中,护士需按照SBAR模式进行核对,包括患者身份、药物剂量、给药途径等,以确保医嘱执行的正确性和安全性。执行完医嘱后,护士还需及时向医生反馈执行情况,并运用SBAR模式记录执行过程和结果,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五、SBAR模式的应用效果
通过实施SBAR沟通模式,医疗机构能够显著提高沟通效率,确保关键信息的准确传递。这不仅有助于医护人员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还能减少因沟通不畅导致的医疗差错。SBAR模式还能强化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降低医疗差错的发生率,从而提升患者满意度和信任度。
培训后心血管内科李娟利总护士长总结提出:随着SBAR沟通模式在临床护理中的广泛应用,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成功案例和教训总结。通过不断完善SBAR沟通流程、加强培训和考核以及拓展应用范围,我们将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确保患者安全。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SBAR模式的实施和管理将更加便捷高效,为推动医护患和谐关系与安全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