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多数人来说,医师既是迎接我们来到人世间的第一个人,也是穷尽所有努力后、不得不送我们离去的最后一个人。人生漫漫,无论是起点,还是终点,除了亲人,便是由他们相伴走过。“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对医师角色最精准的诠释。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起病急、症状凶、猝死率高,为此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在心血管医生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是距离心脏最近的人!
生命至上,再苦再累也值得
每天早晨八点在科主任和护士长的主持下准时开始晨会交班,这是每个医护人员平凡而又忙碌的一天开始。王医生开始查看昨天手术的几个病人了。今天王医生要值班,所以不论是不是自己主管的病人他都要了解病情,查完房,调整完医嘱,给病人换完昨天手术患者伤口的药,还没来的急喝口水,就来了好几个新入患者,做心电图,询问病情,开立医嘱,同时还要写出院病例,一转眼就到中午了。下午的时候,王医生要写四个入院记录、首次病程记录和手术记录。我们的王医生马不停蹄的工作着……眼看到了吃晚饭的时间了,又来了一位患者这个病人情况比较严重,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王医生马上做心电图,术前谈话、签字,开立术前医嘱,术前准备完毕立刻推往导管室手术。晚上十一点半,手术结束,病人血管成功开通。虽然很累,但王医生说只要病人平安再累也是值得的。手术是成功了,后续的治疗护理也很重要,危险期还没有度过,晚上王医生几乎过一个多小时都会去查看患者的病情。当晚还新入2位急诊手术患者,王医生也是一夜未眠。还好这一夜平安度过了,患者的病情稳定。终于等到了第二天的交班时间,王医生交完班,长叹一口气。等着把余下的工作干完,快十点了,才真正的下班了。虽然写的像是流水账一样,枯燥,无聊,可医生的工作确实是这样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医生是许许多多个医生的缩影,他们仔细严谨的对待每一位病人,无怨无悔的付出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他们为什么会选择从医?
对此采访了一线临床医生,这其中有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也有初出茅庐的住院医师。有学生时代的兴致盎然,高中时期看的美剧《格雷医生》,觉得当医生特别英姿飒爽!有病人好转的每一个时刻、患者毫无保留的信任、家属满怀感激的笑容,让他们选择坚守。有挽救患者生命后带来的成就感,是一种可以终身用来追求的一个事业。有偶然选择后的骄傲与坚守,专业的选择是挺偶然的,但是深入学习后发现了这个职业的重要性及强大的社会责任。始终觉得帮助他人,缓解身心病痛是一件值得自己骄傲的事情,希望自己的微薄力量可以让别人变得幸福多一点,痛苦少一点。


老教授寄语青年医师
崔长琮教授,从医62年,这个耄耋之年的老人,一见到青年医生,心中就无限地欢喜,因为你们年轻人是医院发展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他讲到聪明是第二位的,奋斗勤奋永远是第一位的,任何一个人的成就,没有勤奋和奋斗是不可能的,年轻人永远不要害怕苦,不害怕累。

勇于探索创新、持续攻坚克难,深入推进学科建设
交大一附院心血管内科作为国家心血管病区域性医疗中心,卫生部心血管病临床重点专科,现有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33人。近5年牵头主持9项冠心病中国标准的制定(通讯作者),其中一项发表在美国顶刊Circulation。2023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0年间年陕西省自然/科技进步一等奖 4项。作为国家级胸痛中心示范中心,开展复杂冠状动脉手术超10,000例/年。世界首例运用可降解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应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封堵房间隔缺损提出了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卵圆孔未闭相关非卒中性疾病防治的中国标准。开展西北首例技术多项,二尖瓣钳夹术、二尖瓣钳夹术+主动脉瓣置换术等。成功实施西北地区首例二尖瓣反流钳夹术(MitraClip),为全国第四家开展该项目的医院,目前我院MitraClip手术已突破50例(全国前十),正式挂牌全国COE技术培训中心,2023年顺利通过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认证。近5年获得国家级项目30余项,SCI发表篇数200余篇,发明专利12项。这些成果不仅推动医疗技术的进步,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福音和希望。科室不断激励医务人员不断求实、创新,勇争一流,敢为人先。良好的科研,医疗和人才培养综合实力以及对本学科领域不断发展创新,树立起学科的重要地位,成为医院突出的学科代表。


医师节来临之际,袁祖贻主任代表科室对各位同仁致以最诚挚的祝福和感谢,他表示在过去一年,在心血管病院和心内科各方面高质量发展,尤其在医疗、教学、科研,做出巨大的成绩。对大家过去一年的辛苦付出,表示忠心的感谢,也深深道一声辛苦了!希望在各位同仁的努力下,在未来的一年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愿白衣化作盔甲
守护他们的善心
护佑他们的健康
祝所有医务工作者
节日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