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众版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疗创新 > 正文

医疗创新

团队协作精准放疗技术再突破-------肿瘤放疗科成功实施超长全身靶区旋转调强精准放疗技术

发布时间:2025-10-23   文章来源:肿瘤放疗科    作者:王文静 丁哲垚 张龙   责任编辑:张潇丹   (点击:)

近日,交大一附院肿瘤放疗科医、技、护团队成功为两例血液肿瘤患者实施全身旋转调强精准放疗技术。放疗过程平稳,不良反应轻微,患者已于治疗次日顺利入住血液科层流室,进入造血干细胞移植准备阶段。

突破传统:从“远距照射”到“精准控制”

随着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免疫治疗的快速发展,全身照射(Total Body Irradiation,TBI)作为重要的移植前预处理手段,在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传统TBI技术多采用延长源皮距(SSD>3米)的远距大野照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覆盖全身,但长期以来存在显著技术瓶颈:剂量分布不均匀:近端与远端区域剂量差异大;剂量控制不精确:部分区域易出现欠照或过照;靶区覆盖不足:定位误差导致照射“断层”;临床风险偏高:危及器官剂量超限,增加副反应发生率。

这些问题导致传统TBI疗效受限、风险较高。此次一附院放疗科团队采用基于直线加速器的多中心拼接与影像引导全身照射新技术,在国内率先实现了超长体积连续靶区精准照射。两例患者身高均超过180cm,其中一例为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患者,实施“全骨髓+全淋巴+全中枢系统照射(TMLI+TCNSI)”;另一例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实施“全骨髓+全脑及全中枢照射(TMI+TCNSI)”。照射范围从颅顶延伸至足底,实现了全身连续均匀覆盖,在国内尚属首例,标志着我院在长体积、复杂靶区精准放疗技术领域取得关键性突破。

超长全身靶区旋转调强精准放疗,核心是在360度旋转照射中,精准调整射线强度,以覆盖全身范围的肿瘤病灶(如淋巴瘤、多发性转移瘤),同时最大限度保护正常组织。简单说,它像“立体定向狙击”:射线绕身体旋转时,会根据肿瘤的位置和形状“智能控强”,肿瘤区域射线剂量足、覆盖全,而周围健康器官(如心脏、肺)的剂量被压到最低,减少副作用。

团队协作:多学科精准融合

此次技术实施是放疗科与血液内科通力合作的成果,医科达首席物理师金建学博士提供技术支持。经过前期紧锣密鼓的准备,放疗科主任张晓智、副主任医师施璠、车少敏,血液内科副主任王晓宁教授等负责临床方案制定;放疗科副主任李毅和物理师唐丰文、周路平负责放疗计划、剂量验证与质量控制;技师张龙、马军负责全身体膜固定、CT定位、复位及计划实施,确保患者体位稳定与照射精准对接。医、技、护、物理、工程等多专业团队高效协作,有序完成了高难度全身定位、靶区勾画、计划设计、剂量验证与质控、精准复位及影像引导照射等全过程。每次治疗前均进行影像引导复核,实现靶区与计划的高精度配准,全程控制在亚毫米级精度范围内。这一系列操作确保了超长靶区精准照射的安全、稳定与可重复性,体现了放疗科在复杂影像引导与高精度照射领域的技术实力。

技术价值:攻克“长体积照射”难题

本次实施的超长全身靶区精准放疗技术,首次在标准直线加速器平台上实现了全身靶区连续覆盖、剂量平滑衔接与影像引导复位三位一体的精控模式。通过多中心拼接与楔形野剂量过渡,成功解决了以往TBI存在的剂量不均、拼接断层及危及器官保护困难等技术痛点。该技术不仅实现了“从远距照射到精准控量”的跨越,还显著提升了治疗安全性与临床可重复性。两例患者治疗全程顺利,放疗结束后,患者已顺利进入血液科层流病房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该项技术优化了移植前预处理照射的安全性与精准性,也为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带来了更低治疗风险与更高治愈机会。

此次技术实施,标志着我院在超长体积放疗、影像引导照射及跨学科协作治疗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未来,肿瘤放疗科将继续深化与血液内科的协作,开展多中心数据积累与长期随访研究,进一步完善TBI/TMLI标准化技术体系,为更多患者提供个体化、精准化、可验证的放疗方案。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西路277号     邮编:710061

Copyright(c)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陕ICP备12009712号-3号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