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肿瘤是脊柱外科常见疾病,以往传统的的手术方式,无论采取前路手术、后路手术或前后联合手术都是在肿瘤的包膜内将肿瘤进行分块切除。由于切除肿瘤时进入肿瘤组织,会造成手术区域肿瘤细胞污染,使肿瘤切除往往不能彻底,导致了很高的复发率。20世纪90年代,日本学者Tomita等提出了从后路一期对胸椎肿瘤实施一种全脊椎整块切除(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TES)的手术技术,通过使用线锯将病椎从椎弓根平面切断,将整个病椎分附件和椎体两块切除,此手术方式可以单纯通过后路一个切口完成肿瘤的全切,具有肿瘤切除彻底,局部复发率低的优点,但对手术野显露、肿瘤切除方式及脊柱稳定性的重建等要求高,手术难度大,对术者的手术技术及心理素质都极具挑战。因此在国际上开展此类手术的医院极少,全国也仅有少数几家医院的几名脊柱外科医生可以开展这个手术。全后路脊椎全切手术的难度在于前方椎体的分离和取出,由于椎体后方紧贴脊髓,稍有不慎,导致脊髓圆锥损伤,造成病人瘫痪和大小便失禁;椎体的前方是腹主动脉,这种大动脉一旦损伤,就会发生大出血,难以控制导致死亡,需在术中脊髓监护保驾护航下,将椎体与腹部的大动脉分离开,在排除了大血管损伤的“险情”后在不损伤脊髓的情况下,将大块椎体从十分有限的脊髓后方狭小的空间中取出,这无疑于高空走钢丝,并且胸段的脊髓极为娇嫩,轻微的碰撞和震荡,很有可能造成脊髓的损伤,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需经过细致耐心的操作,这对于医生的手术技术和应变能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近两年我院骨科骨肿瘤团队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已陆续成功的开展了,颈椎,骶椎的全椎体切除。近日,我院骨科韩学哲教授,张银刚教授,边卫国教授,张党锋教授,戴星教授通力合作,连续成功开展了2例高难度复杂的手术胸椎肿瘤全脊椎整块切除术。
临床医学学科亚专业的划分,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专业技术走向深入高层次发展的必经之路,亚专科建设是诊疗的精细化发展方向,在公立医院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加快亚专科建设使医院进一步“做精、做专、做强”。骨科人铆足干劲、自我增压、寻找动力、突破自我,寻求加快骨科学科发展、加强骨科亚专科建设的方式和方法、充分挖掘科室自我发展潜力、激发学科发展新活力。脊柱肿瘤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骨科脊柱肿瘤亚专业已进入了国内的先进行列。
病例1
患者王某某,男,64岁,1年前不幸罹患膀胱癌,近来检查发现肿瘤转移至胸12脊椎,且逐渐压迫脊髓神经,出现明显的神经压迫症状。就诊于我院后,骨科团队为患者做了详细的检查,确定患者膀胱癌仅转移至胸12椎体,身体其他部位未发现明显肿瘤,经过细致讨论后认为,患者胸12转移瘤目前存在骨质破坏以及肿瘤压迫神经症状,传统的姑息性切除复发率高,难以根治。患者Tomita分型为IV型,满足全脊柱整块切除术指征。与家属沟通后遂决定实施本院首例单椎体全脊椎切除术,在经过细致的术前评估后于2021年11月10日在全麻下顺利实施了手术。细致暴露,将肿瘤与前方的大血管和后方的脊髓神经分离开来,顺利地将胸12椎体的脊柱肿瘤作为一个整体,完整地切除下来。过程
流畅而精彩。术后第二天,患者下肢及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患者术后10天即顺利出院。


术前MRI显示胸12椎体肿瘤压迫脊髓



术前CT显示胸12椎体骨破坏侵犯椎管 术中完整切除的椎体


术后复查x线片显示肿瘤已切除,人工椎体重建内固定良好
病例2
患者王某某,50岁,确诊结肠癌4年,规律进行放化疗治疗,1月前突然出现胸背部疼痛,在当地医院做CT检查示胸12椎体转移瘤,经团队详细的检查,确定患者的胸12转移瘤为单发孤立的脊柱肿瘤,可以实施全脊椎整块切除手术。手术当日,在麻醉手术部的大力配合下,脊柱肿瘤团队首先利用超声骨刀经胸12双侧椎弓根截骨,将胸12椎体的后方结构完整切除。然后经过细致耐心的操作,脊髓前方的椎体被完整地成功地取出,并将3D打印的钛合金人工椎体顺利地置入椎体间,恢复和重建了脊柱的连续性和功能,最终在团队专业细致的操作下,有惊无险地完成了整个手术。做完手术后,患者双下肢活动良好。经过骨科周晓玲护士长带领的护理团队的细心护理,老王已经下地活动,康复出院。据韩学哲教授介绍,后期骨与软组织团队还将联合院内肿瘤相关学科团队为老王肿瘤的治疗进行多学科的协作和诊治,为防止肿瘤复发转移、延长生存预期和提高生活质量制定个体化、规范化的诊疗方案。



术前MRI和CT检查结果:胸12椎体转移瘤





术中切除的完整椎体及术中透视椎体正侧位片、术后复查的正侧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