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医生,我的人工血管堵了,怎么办?”电话那边是透析患者王先生焦急的声音,此时已是晚上7点,外面还下着暴雨。“赶紧来医院,我在科室等你,路上一定要注意安全!”史珂慧医生接到电话后立即回复到。30分钟后,王先生来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科,由于雨太大他的裤腿已经湿透了,史珂慧医生和值班护士雷丽静赶忙给他换上病号服,并安排到病床上躺着。经超声检查提示,王先生的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里面充满了血栓已经堵塞。由于堵塞时间较短,史珂慧医师和王先生商量后决定先溶栓再做后续治疗。在溶栓期间血栓随时可能脱落,严重可能导致肺栓塞、手指缺血坏死。史珂慧医师始终守在床旁观察着病情变化,并不断地揉搓着王先生的手指防止血栓栓塞……3小时后,王先生的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终于恢复了血流。因超声检查提示人工血管吻合口处有重度狭窄,如果不及时处理,人工血管随时可能再次堵塞。史珂慧医生又给王先生安排了急诊介入手术,不到半小时手术顺利完成,王先生的“生命线”终于畅通无阻了。
类似这种情况,是史珂慧医生十余年的从业经历中所常常遇到的。虽然临床工作繁琐复杂,但她时刻不忘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患者,以自己的专业技术坚定患者配合治疗的信心及决心。在患者眼中她总是和蔼可亲,有求必应,“看到史医生,我心里就踏实了”,一位患者这样评价她。
2008年,史珂慧医生毕业后留在西安交大一附院血液净化科工作至今,面对的基本上都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血液透析是这些患者赖以生存的重要替代手段之一。为了不断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她刻苦钻研本领域最新发展,在维持血管通路及提高透析器膜的血液相容性问题方面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血管通路作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一旦堵塞患者将无法行血液透析以维持生命,随着患者透析龄的延长,血管通路问题日趋严重。传统的手术治疗虽然可以解决部分血管通路问题,但是反复手术可能导致患者血管资源耗竭从而无法继续血液透析。另外,还有内瘘侧肢体肿胀明显、反复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后无法再次置入导管等等问题,它们常常困扰着史珂慧医生。2015年一位美国哈佛医学院教授的讲座使史珂慧医生豁然开朗,经过查阅大量文献,她发现引起血管通路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血管狭窄,而治疗血管狭窄还有一种方法即介入治疗,不仅微创安全而且非常有效。当时介入治疗在我院心内科、周围血管科已开展多年,但在肾脏内科国内仅有几家大型医院开展,陕西省尚是一片空白。在科室蒋红利主任的大力支持下,史珂慧医生在周围血管科学习介入治疗技术,并先后申请了院级及校级新医疗新技术,率先在陕西省开展了血管通路介入治疗。2018年再赴日本学习回国后,开展了我院第一例日间手术超声引导下血管通路介入治疗。

透析器是血液透析的核心,而血液接触透析器膜后就会发生血液不相容性,严重影响透析质量。如何提高透析器膜的血液相容性,是史珂慧医生持续关注的另一个问题。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与西北大学宫永宽教授合作,将一种类似细胞外膜的合成物涂层涂覆在透析器表面,发现可以明显提高透析器的血液相容性,目前这项研究还在持续进行中。“未来希望这种方法可以在更多的医疗设备上使用,以提高其血液相容性、减少并发症,为更多的患者造福。”这是史珂慧医生的期望,也是更多血液透析患者的期望!
史珂慧医生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撰写相关文章多篇。近年来,为提高省内血液净化质量,使更多的患者获益,史珂慧医生及其同事辗转省内多个地市级及县级医院进行学术讲座和技术推广,并在蒋红利主任的带领下举办了近百场学术会议及学习班。

“以精湛之术治病,以仁爱之心救人”,史珂慧医生努力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从医的诺言,希望能和其他医务人员一起用仁爱之心、
精湛之术使患者感受呵护、生命延续、健康重现!

在2022年中国医师节即将到来之际,向所有工作在医疗战线上的医生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