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众版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综合新闻

创新求实促融合 医工交叉绘新篇——陕西省预防医学会、陕西省性学会、交大一附院联合举办医工交叉学术会议

发布时间:2025-11-18   文章来源:妇产科    作者:孙超、郄茜   责任编辑:王馨   (点击:)

2025年11月9日,由陕西省预防医学会、陕西省性学会、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联合举办的2025年度医工交叉学术会议在古都西安顺利召开,汇聚了来自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深圳市雷迈精准研究院等多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纳米材料、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医学影像与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展开了一系列精彩的学术报告与深入交流。会议旨在汇聚医学与工程领域的顶尖智慧,促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以科技创新赋能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共同探索未来医疗健康的新模式、新技术。

开幕式由陕西省性学会妇科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预防医学会医工智联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副主任李奇灵教授主持,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吕毅院长、陕西省性学会王明旭会长、陕西省预防医学会常锋秘书长等出席了开幕会并致辞。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吕毅院长在致辞中,首先肯定了李奇灵教授团队的科研贡献及本次医工交叉会议的重要意义。他结合延安精神的学习体会,强调要以其为指引,攻坚克难,推动交大一附院的医工结合事业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创新发展。陕西省性学会王明旭会长致辞表示,会议为广大医疗工作者提供了重要平台,为推进健康陕西、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希望该会议能持续举办,成为学会的一块“金招牌”,汇聚智慧,推动医学与工程技术创新融合。陕西省预防医学会常锋秘书长致辞,强调了医工交叉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唯有医工协同才能破解疾病预防与诊疗难题,期待与会者围绕医工交叉领域深入交流、畅所欲言。

聚焦前沿科技 驱动医学创新

大会报告环节精彩纷呈,多位专家学者分享了医工交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思考。

西北大学纳米医学与工程中心主任樊海明教授发表了题为《纳米氧化铁介导的神经磁调控研究》的专题报告,先是介绍了磁性纳米材料以及其介导的微纳尺度的热、力等物理刺激,经由这些物理刺激,可以进一步探索神经调控技术。樊教授搭建了一个由纳米氧化铁介导的神经纳米磁热刺激研究平台,用磁热刺激大鼠坐骨神经诱发骨骼肌收缩进行初步验证后,进一步构建了磁热神经刺激小动物行为学分析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樊教授着力于探究耐药性癫痫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精准磁热刺激神经治疗,展示了新型纳米材料在神经科学领域令人瞩目的调控潜力与应用前景。

undefined

西安交通大学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研究所陈贵敏教授在《机器人与具身智能》的报告中介绍了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及具身智能。陈教授认为,具身智能是机器人通往AGI之路,在未来,机器人将由“本体”和“智能体”耦合而成且实现在复杂环境中自主执行任务,强调通过感知认知环境及与环境实现深度交互,最终达到相当于人类智慧程度的AI,可以执行任何人类可完成的智力任务,包含推理、计划、学习、交流。陈教授展示了目前研发的多稳态刚度陡变机器人与多稳态变构型机器人的各种预期使用场景,展示了机器计算的先进性以及发展性,描绘了人机协同及通用人工智能的未来图景。

西安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吴春生教授以《仿生微纳传感器的开发及应用研究》为题,他介绍了基于嗅觉和味觉细胞的仿生传感技术,通过学习生物机制,进一步推演出仿生传感技术机制,让机器像生物一样“闻”和“尝”正在成为现实。吴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成功培育出具有功能性的味蕾类器官,并将其与多电极阵列芯片结合,构建出新型味觉感知平台。该系统不仅能稳定记录味蕾类器官的自发电信号,还能准确区分酸、甜、苦、咸、鲜五种基本味觉。更引人注目的是,吴教授的团队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了过表达特定嗅觉受体的大鼠模型,基于此开发的在体电子鼻系统对配体气味的检测灵敏度显著提升。这些技术在食品安全、疾病诊断、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深圳市雷迈精准研究院院长杜毅教授则聚焦《光动力疗法在临床应用及前景》,展示了我国在光动力治疗领域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全面进展。光动力疗法通过光敏剂、光源和氧分子三要素协同作用,通过I型自由基反应和Ⅱ型单态氧反应实现对癌细胞的精准杀伤。该技术具有选择性高、创伤小、可重复治疗等优势,是目前临床上唯一达到细胞水平精准靶向的治疗方法。目前光动力疗法已经应用于消化道肿瘤、呼吸道肿瘤、头颈部肿瘤、泌尿系统肿瘤及各种癌前病变等多个领域。光动力疗法作为肿瘤精准治疗的重要方向,正与手术、放疗、化疗等传统方法形成有效互补,为肿瘤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杨健教授在《医学影像学科发展-医工交叉之实践与思考》的报告中,展示了团队在医学影像与工程技术交叉融合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成果。团队瞄准新生儿脑白质损伤这一临床难题,构建了“早筛、精准、优治”一体化诊治体系。通过研发适宜在手机终端录制的计算方法和多源信息婴儿运动表征技术,建立了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模型,有效降低了脑瘫和智障的发生风险。面对CT检查的辐射安全问题,杨教授结合一线临床实践,详细介绍了如何在显著降低CT等检查对患者的辐射暴露的同时,确保影像诊断质量维持在之前的水平。这一系列成果体现了医工交叉对于实现精准、安全医疗的核心价值,为推动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和精准医疗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引发了在场听众的强烈共鸣。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温玉荣教授分享了《Nanobody+创新生物医药研发》,展示了在纳米抗体创新生物医药研发领域取得的系列突破性成果,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生物医药研发提供了全新的技术平台与治疗策略。面对纳米抗体长期被国外公司垄断的现状,温教授团队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体系完善的纳米抗体技术平台,所研发的纳米抗体具有结构简单、靶向亲和力好、操作简便等优势。温教授的团队将持续推进纳米抗体技术的研发与转化,为提升我国生物医药原始创新能力贡献力量。

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杨旸教授作题为《AI辅助的医学图像处理与应用》的报告,系统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如何革新医学影像的分析流程,提升诊断的精准度与效率。杨教授介绍,基于深度学习的医学图像分析技术已实现重大突破,她带领的研究团队目前正在着力开发AI辅助诊断系统,使其能够自动识别和标注病灶,在CT和MRI等多模态影像数据上实现精准分割与定量分析。杨教授认为在神经系统疾病领域,AI算法可早期识别阿尔茨海默等神经退行性病变的细微征象,为早期干预赢得宝贵时间。随着大模型技术在医学领域的深入应用,下一代AI系统将实现多模态信息融合分析,进一步提升辅助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深化交流研讨 凝聚发展共识

会议设置了三场专题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围绕报告内容,就技术难点、临床转化路径及未来合作方向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现场学术氛围浓厚,思想碰撞激烈,有效促进了产学研各界的沟通与理解,会场讨论气氛热烈,在场专家纷纷提出可以扩展应用到的领域。

各位专家对樊海明教授的报告产生浓厚兴趣:西安国际医学中心黄艳红教授认为纳米技术为妇科内分泌领域(特别是对“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的精准调控)提供了研究视角,这项技术有望用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干预,同时也为年轻患者的卵巢功能维护、宫腔粘连乃至不孕不育治疗开辟了潜在路径;慕建宁教授提出纳米磁热刺激的精准定位在肿瘤治疗如腹腔热灌注等方面有着巨大潜力,为靶向治疗技术提供了方向;樊江波教授提出该技术在妇产科生殖方向后续发展的新方向。

各位专家对于杜毅教授已经临床转化成功的光动力治疗给予了肯定和展望:光动力治疗是精准、微创或无创的治疗策略,未来具有巨大的应用拓展潜力,对于临床治疗手段是一种补充,尤其对于年轻患者来讲,光动力治疗给予他们更多的选择。在场的专家们特别探讨了该技术在子宫肌瘤等良性肿瘤乃至更多其他疾病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

杨旸教授分享的AI辅助的医学图像处理与应用的报告,引发了专家们强烈的兴趣,钟德星教授表示该技术可以应用于预防医学,通过对人脸的扫描识别,判断用户猝死发生概率,从而提醒用户及时就医。而薛艳教授对钟教授提出的人脸扫描识别健康程度的应用提出了更贴合临床的需求,譬如能否进一步识别出发生疾病的危险概率,以及针对心血管系统或者呼吸道系统等疾病,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先行判断。

主持人风采

本次医工交叉盛会得以顺利、高效地进行,离不开三组主持人的卓越贡献与全情投入。他们不仅是串讲流程的司仪,更是引导思想碰撞、激发创新火花的灵魂人物。

余亚莉与张琳娟老师配合默契,如同娴熟的“双核处理器”。余老师沉稳大气,善于提纲挈领,总能用精准的语言为每个议题定下基调;张老师则思维敏捷,细致周到,能敏锐地捕捉到讲者与听众间的互动需求,并及时进行引导。二人确保了会议开场环节的流畅与深度,其专业素养令人钦佩。

吴晓红与郑彦臻教授的组合,展现了十足的学术活力。吴教授声音清亮,富有感染力,在介绍每位报告人时,都能将其研究亮点与会议主题巧妙结合,极大地提升了听众的兴趣。郑教授则以其深厚的专业背景,在提问环节总能提出切中要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讨论引向更深层次。他们对时间的精准把控和对会议节奏的驾驭,体现了极高的敬业精神。

李怡与李冰琳老师作为会议的收官之组,自始至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李怡老师逻辑清晰,语言流畅,在会议临近尾声时依然能牢牢抓住与会者的注意力,并对复杂的研究内容进行精炼地总结。李冰琳老师观察入微,善于协调,确保了最后一场讨论的热烈与高效。她们的坚持与专注,为整场会议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三组主持人虽风格各异,但都以其对会议的充分准备、对议题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现场的超强掌控力,共同诠释了何谓“敬业”。他们不仅是台前的明星,更是幕后辛勤付出的功臣,他们的专业与投入,是本次医工交叉会议成功举办的关键所在。

本次会议秉承先进性与实用性并重的原则,内容覆盖了从基础材料、智能设备到临床诊疗、药物研发的完整医工交叉创新链。会议不仅展示了我国医工交叉领域的最新成果,更为医学、工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专家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明确了通过深度交叉融合推动医学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为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水平医疗健康需求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西路277号     邮编:710061

Copyright(c)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陕ICP备12009712号-3号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