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卫健委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部署,持续提升陆港院区学科建设水平与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深化与协作医院的合作交流,陆港院区综合管理办公室锚定院区发展目标,聚焦院区发展关键,以典型疑难病例讨论为抓手,以学科内涵建设为引擎,扎实推进医疗质量攻坚行动,精准赋能院区高质量发展。11月3日下午,陆港院区第八期疑难病例研讨会精彩展开,来自麻醉手术部、消化内科、神经内科、急诊科的专家参会,会议由麻醉手术部副主任邓斌主持。

会议伊始,陆港院区综合办副主任庞亮指出,为破解临床复杂病例诊疗难题、推动多学科协作常态化,陆港院区已形成每月一期的疑难病例讨论机制,自神经内科启动首期讨论以来,已成功举办七期跨学科病例研讨,既有周边医疗机构广泛参与的病例分享,也有小而精的针对性讨论,通过病例汇报-疑点剖析-方案论证三环节深入研讨,最终形成讨论-总结-推广的闭环机制,持续提升临床诊疗规范化水平,助力区域医疗质量提升。下一步院区将系统梳理讨论内容并汇编成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指南,重点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特别针对基层常见的急危重症识别、转诊时机判断等痛点问题提供标准化处置路径,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针对性的参考依据。

会议围绕围手术期镇痛和舒适化管理主题展开深入探讨。麻醉手术部朱宇麟教授率先作《精准镇痛新视界:机制、实践、突破》专题分享,系统阐述了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机制、副作用及研发方向,重点介绍了地佐辛等药物在围术期的应用,强调通过精准靶向受体、多模式镇痛等策略实现镇痛与副作用分离,为临床精准镇痛提供新思路。

消化内科副主任殷燕结合临床案例解读《中国早期胃癌内镜诊治共识》,指出早期胃癌筛查的重要性,强调消化内镜技术与麻醉科协作对提升早癌检出率的关键作用。她提到,舒适化内镜检查可显著减少患者应激反应,提高检查准确性,无痛内镜下发现5毫米早癌病灶的实例印证了多学科协作的临床价值。

神经内科霍康教授分享了低颅压综合征的诊疗经验,分析了体位性头痛的病理机制与影像学特征,介绍了硬膜外血贴等治疗手段,并提出与麻醉科在脑脊液漏诊断与治疗中的协作需求。

急诊中心副主任滕琰则聚焦ICU镇静镇痛管理,强调无镇痛不镇静,先镇痛后镇静的原则,通过临床研究数据对比了地佐辛与传统镇痛药物的优势,提出多模式镇痛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策略。

讨论环节,专家们围绕镇痛药物选择、呼吸抑制防范、胃肠功能保护等问题展开热烈交流,强调精准镇痛、多模式联合理念,需结合手术类型、患者个体差异制定方案,优先采用预防性镇痛与全程管理,平衡镇痛效果与不良反应。同时就短效药物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达成共识,认为需平衡镇痛效果与快速苏醒需求。

此次讨论会搭建了多学科高效交流平台,通过跨界思维碰撞,进一步明确了围术期疼痛管理与舒适化医疗的优化路径,通过深度交流为多学科协作机制的优化升级与区域医疗协同发展的战略推进注入了强劲的新动能,为未来跨区域医疗资源共享、疑难病例联合攻关及人才交流培训搭建了更坚实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