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卫健委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部署,持续提升陆港院区学科建设水平与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深化与协作医院的合作交流,陆港院区综合管理办公室锚定院区发展目标,聚焦院区发展关键,以典型疑难病例讨论为抓手,以学科内涵建设为引擎,扎实推进医疗质量攻坚行动,精准赋能院区高质量发展。9月29日下午,陆港院区第七期疑难病例研讨会精彩展开,来自血管外科、感染性疾病科、腹部外科专家参会,会议由血管外科副主任蔡恵主持。

会议伊始,陆港院区综合办副主任庞亮指出,自启动首期病例讨论以来,陆港院区已举办六期跨学科病例研讨,覆盖神经内、外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腹部外科等多个领域,初期邀请周边医疗机构共同参与,相互交流学习,分享病例特点,之后结合外科病例特殊性,又采用了小而精的针对性讨论模式,内外学科融合探索,通过多学科协作(MDT)机制破解临床难题,形成差异化诊疗特色,助力院区医疗质量提升。他指出通过病例讨论不仅规范了诊疗行为,病历书写等基础问题,更沉淀了临床经验,汇编疑难病例诊疗,为后续医疗诊疗提供参考。

血管外科主任禄韶英强调,需以病例讨论为核心抓手构建多维度协作机制:通过联动东院及区域内医疗机构搭建线上直播研讨平台,未来可以联合北京协和医院、华西医院等国内顶尖专家建立远程会诊通道,形成线上研讨+远程指导+区域联动的立体化协作模式,切实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与跨区域共享,为复杂病例诊疗提供高水平技术支撑。

本次研讨会聚焦血管外科提供的一例59岁男性感染性髂动脉瘤病例。血管外科韩阳汇报了病例细节,患者因腹主动脉瘤术后3个月出现反复高热(最高40.2℃)、腰背部疼痛入院,影像学检查提示髂动脉支架周围脓肿形成,血培养及NGS检测显示大肠杆菌感染。外院曾予头孢曲松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无效,转入后经美罗培南抗感染、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但脓腔吸收缓慢,存在血管破裂、感染扩散风险。

讨论环节中,血管外科主任禄韶英、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杨瑗、腹部外科万永医师等专家围绕三大核心焦点展开深度交流:抗感染治疗需构建“短期控制炎症风暴—长期维持感染缓解”的全程管理体系;手术策略需精准权衡感染灶引流与移植物保留/移除的个体化决策;创新疗法(噬菌体治疗)为多重耐药菌感染提供局部靶向清除新路径。专家强调,需结合患者炎症指标、影像特征及器官功能制定多学科联合方案。

专题报告环节,感染科副主任杨瑗指出,血管移植物感染死亡率高达30%,其核心致病机制为细菌蛋白酶破坏血管壁及生物膜形成,需结合影像与实验室检查精准诊断,治疗需手术清创联合长期抗感染,人工血管感染者建议终身用药。她重点介绍噬菌体局部治疗技术,称其可精准裂解耐药菌,对人体无不良反应,疗程通常3天即可清除细菌。她建议对复杂病例采用噬菌体灌洗+全身抗感染方案,为耐药菌感染患者提供新选择。

此次研讨会以患者安全为中心,通过规范化评估、个体化管理的讨论,为个案患者明确了诊疗路径,展现了陆港院区所具备的顶尖医疗技术水平、高效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诊疗思维,更通过深度交流为多学科协作机制的优化升级与区域医疗协同发展的战略推进注入了强劲的新动能,为未来跨区域医疗资源共享、疑难病例联合攻关及人才交流培训搭建了更坚实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