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众版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综合新闻

49天宝宝的生命闯关!交大一附院多学科团队成功完成低龄患儿骶尾部畸胎瘤切除术

发布时间:2025-09-09   文章来源:麻醉手术部、小儿外科    作者:冯梦颍 张露 陈佳琦   责任编辑:陈佳琦   (点击:)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陆港院区通过多学科紧密协作,成功为一名出生仅49天、体重5.7公斤的婴儿完成骶尾部畸胎瘤切除术。该手术由小儿外科团队主刀,麻醉手术部全程护航,这也是陆港院区首例超低龄婴儿全身麻醉下实施的小儿外科手术。患儿手术过程平稳,术后在手术室内顺利拔管,恢复良好。

患儿因发现臀部肿块,于8月3日入住交大一附院陆港院区小儿外科病区。经严格体格检查和磁共振检查,确诊为“骶尾部畸胎瘤”。该病在儿童中的发病率仅为1:40000,且随年龄增长恶变风险迅速升高,需尽早手术切除。但患儿入院时仅40余天,器官发育尚未成熟,生理代偿能力薄弱,手术耐受性差,对麻醉药物的代谢和反应与成人差异显著。术中体温、液体、呼吸循环的管理难度较高,每一次药物输注、每一秒呼吸循环管理都关乎患儿的生命安全,麻醉和外科操作均面临极高挑战。

面对这一病例,小儿外科病区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机制,与麻醉手术部、新生儿科反复研讨,制定了周详的手术方案和应急预案。小儿外科团队在术前精准评估肿瘤范围、规划手术路径,力求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患儿盆底功能及肛门括约肌完整性。

在接收到手术通知后,陆港院区麻醉手术部高度重视,在朱耀民主任和邓斌副主任的带领下迅速行动,联动院内多学科力量,将术前准备做到严密细致,精准测算患儿体重、推演用药剂量,针对“呼吸循环抑制风险”等婴幼儿专属特点,量身定制个体化麻醉方案。针对术中低体温、低血压、出血、药物过敏等风险,团队制定应急预案,全员参与模拟演练,明确分工、细化流程,确保“遇突发情况及时响应”。

手术于8月5日进行,历时2.5小时。患儿入室后,麻醉团队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方式,以微量泵控制药物输注,实现“无躁动、生命体征无波动”的平稳诱导。术中全程监测10余项生命指标,动态调整麻醉深度、输液速度与呼吸参数,为外科操作提供稳定平台。麻醉医护团队、手术室护理团队、小儿外科团队、新生儿科团队全程保持高效沟通,同步手术进展与患儿状态,形成协作网络,确保手术全程“零意外、零风险”。小儿外科刘仕琪主任医师团队在显微镜辅助下精细操作,逐步分离肿瘤与周围组织,避免损伤骶神经及直肠结构,精准且完整切除肿瘤,完整保留了肛门直肠周围正常括约肌和神经功能。患儿术中出血控制极为关键,手术团队通过精细操作和严密止血,精准控制出血量,最终累计出血不到3ml,极大降低了术后并发症风险,为患儿平稳康复奠定了坚实基础。

手术虽然成功结束,但团队的使命尚未完成。超低龄婴幼儿麻醉恢复阶段同样“危机四伏”。麻醉团队深入践行“精细化管理”,确保患儿平稳快速苏醒,严密监测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意识状态恢复情况,待各项指标达到拔管标准后,于手术室内成功为患儿拔除气管导管,实现了安全平稳快速苏醒,避免术后躁动与并发症。采用多模式镇痛策略,既有效控制疼痛,又减少药物对患儿身体的不良影响,促进患儿恢复。待患儿生命体征完全平稳后,麻醉医师与手术室护士共同将患儿转交家长,并护送其至儿童病房,实现了“麻醉-手术-复苏-病房”的无缝衔接。当患儿平稳交回父母手中并安返病房后,所有参与的医护人员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此次手术的成功,不仅是一次技术突破,更是陆港院区应对“超低龄、高风险”手术的技术实力和专业素养的体现,展现了“严谨求实、团队协作”的医者态度,更传递了“以生命为本”的人文温度。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西路277号     邮编:710061

Copyright(c)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陕ICP备12009712号-3号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