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众版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综合新闻

我院创新应用噬菌体疗法成功救治重症胰腺炎合并耐药菌感染患者

发布时间:2025-09-03   文章来源:外科重症医学科    作者:王文静   责任编辑:   (点击:)

近日,我院多学科团队采用创新的噬菌体治疗技术,成功救治一名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感染的患者。37岁的张女士在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治疗后,现已能够经口进食并在协助下下床活动,康复取得重大进展。

37岁的张女士因癫痫病史生活部分自理,今年2月因胆囊结石导致急性胰腺炎当地治疗后病情改善未进展。今年 2 月曾因胆囊结石引发急性胰腺炎,当地治疗后病情未彻底好转。6 月 3 日,她因右上腹疼痛 8 天伴恶心呕吐急诊入院,病情急速进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出现呼吸困难、低血压、无尿等症状,随即转入外科重症医学科。外科重症医学科医疗团队紧急启动救治:通过呼吸支持、静脉通路液体复苏维持生命体征,借助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稳定内环境。但病程第 10 天,张女士反复高热,检查提示感染 “超级细菌”—— 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科室迅速组建多学科诊疗(MDT)小组,联合感染科、肝胆外科・胰腺外科、检验科·微生物组、药剂科等制定抗 CRAB 方案,同时持续器官支持、调整肠内营养,并多次经超声、CT引导下胰周穿刺引流,护理团队也全程辅助治疗并对患者进行心理关怀。

经 1 个月的精细化救治,张女士病情迎来阶段性改善,肠内营养成功缓慢启动,腹水培养转为阴性,白细胞、降钙素原等感染指标及肌酐水平逐步下降,间断低热,多次CT复查显示胰周感染性坏死范围未明显扩大,7 月 26 日转入肝胆外科・胰腺外科病房。不料一周后,她再次高热至 39.8℃,胰周包裹性坏死范围扩大。若不及时清除坏死组织,感染极可能扩散引发多器官衰竭,危及生命,8 月 8 日,胰腺外科马振华副主任医师、许克东主治医师、赵硕主治医师胰腺炎组团队为其实施急诊腹腔镜下胰周坏死组织清除外引流术,成功清除坏死组织、建立引流通道,为控制感染扫清关键障碍。术后返回外科ICU,CRAB感染却再度“反扑”,张女士高热不退,医疗团队调整一线抗感染方案感染指标,但体温控制仍不理想,治疗陷入困境。

危急时刻,外科重症医学科林婷主任、王文静副主任医师、李嘉璐主治医师、李治秦住院医师、聂云飞、李海燕及罗芮芮住院医师治疗组打破常规,提出重症急性胰腺炎耐药菌感染-噬菌体治疗的思路,并迅速联系医院生物样本库王亚文、刘冰教授噬菌体治疗团队,与检验科曾晓艳教授团队,共同进行评估,制定噬菌体个性化治疗的计划方案。目前,医院《泛耐药细菌感染的噬菌体治疗临床研究》项目已入组 30 余例耐药菌感染患者,随访显示噬菌体治疗技术在应对耐药菌感染中展现出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尤其对重症患者感染控制超出临床预估效果。

经 MDT 团队反复论证安全性与有效性、充分沟通家属后,噬菌体治疗团队严格按照《噬菌体治疗中国专家建议》,甘宝玉老师与检验科微生物室共同完成耐药菌的噬菌体配型,质检合格后开展临床救治。8 月 14 日至 16 日,张女士顺利完成噬菌体治疗,治疗后效果立竿见影:高热消退、感染指标恢复正常、CRAB 细菌负荷显著降低,患者状态明显好转,可以经口半流食、在协助下下床活动,生活能力稳步恢复。

重症急性胰腺炎感染期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明显升高,传统治疗手段在这种情况下效果有限,患者可能面临感染无法控制、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的风险。张女士的诊疗历程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从急性期器官功能管理至感染期“坏死组织”与“耐药菌”的战场,噬菌体疗法提出及实践,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与前沿技术的创新应用,成为她闯过生死关的关键。此次噬菌体治疗的成功实践,不仅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治疗方案开辟了新的治疗路径,更彰显了我院外科ICU在重症救治与医疗技术创新领域的综合实力。未来,医院将持续探索前沿医疗技术,以更精准、高效的诊疗服务,为更多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西路277号     邮编:710061

Copyright(c)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陕ICP备12009712号-3号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