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众版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 正文

综合新闻

【陆港院区】陆港院区举行第五期疑难病例讨论暨协作医院医疗技术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5-07-26   文章来源:国际陆港院区综合管理办公室    作者:杨英   责任编辑:   (点击:)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卫健委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部署,持续提升陆港院区学科建设水平与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深化与协作医院的合作交流,陆港院区综合管理办公室锚定院区发展目标,聚焦院区发展关键,以典型疑难病例讨论为抓手,以学科内涵建设为引擎,扎实推进医疗质量攻坚行动,精准赋能院区高质量发展。7月24日下午,陆港院区第五期疑难病例研讨会精彩展开,来自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胸外科、检验科、药学部、急诊中心、健康医学科、儿科、超声医学科等8个学科和新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合卫生服务中心近100人参会,会议由呼吸内科副主任阳甜主持。

会议伊始,陆港院区综合办副主任庞亮围绕院区的学科特色和发展定位作以介绍。陆港院区不仅承担区域急危重症诊疗及综合医疗服务任务,更定位为医院未来科研转化、人才交流的重要窗口,并进一步拓展科研与教学功能,打造集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现代化医疗高地。他强调,陆港院区每月一期的疑难病例讨论分别由院区各学科依次牵头提供病例,旨在通过多学科协作深化临床思维、提升院区诊疗水平,同步为区域内协作单位的学术交流提供实践案例,推动区域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

本次研讨会聚焦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提供的一例间质性肺疾病合并多浆膜腔积液复杂病例。病例汇报环节,李萌医生汇报了一例71岁老年男性间质性肺疾病合并多浆膜腔积液患者的诊治过程。患者因胸闷气短入院,外院CT示双肺间质纤维化伴感染、双侧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既往有脑梗病史和长期吸烟史。入院检查提示低氧血症、低白蛋白、粪便隐血阳性等,初步考虑特发性肺纤维化。诊疗中发现患者胸腔积液为渗出液,肿瘤标志物升高,多次送检胸水脱落细胞后发现异型细胞,结合心包积液检查确诊肺腺癌;同时因便血及家族史进一步检查,发现直肠占位,确诊直肠癌,最终诊断为双原发肿瘤,强调了脱落细胞学重复送检的重要性,需结合病史及家族史分析新发症状,指出PET-CT在不明原发灶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讨论环节围绕该复杂病例的诊断与治疗细节展开。过程中强调多次送检胸水/心包积液脱落细胞学的重要性及多学科会诊在复杂病例诊疗中的价值,并提及因患者不耐受气管镜等有创检查,部分诊断依赖影像学和穿刺结果。

专题报告环节围绕呼吸疾病诊疗关键技术与前沿进展进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王丽主管技师就气管镜技术革新系统介绍了超声支气管镜、电磁导航、冷冻肺活检等技术,强调其在肺外周小结节、弥漫性肺病诊断中的精准性,以及氩气刀、高频电切等介入治疗在气道肿瘤中的应用。

胸外科高山主治医师就肺结节早筛早诊指出,肺结节人群检出率近20%,但恶性率低,建议结合薄层CT、长期随访及风险分层(如吸烟史、家族史)制定管理策略,强调早期干预可使ⅠA期肺癌5年生存率达89%以上。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石璞玉副教授提出间质性肺异常(ILA)概念,指出部分无症状ILA患者可能进展为临床明确间质性肺病,呼吁通过HRCT、肺功能及血清标志物(如KL-6)实现间质性肺病的早期识别与干预。

会议最后,与会人员围绕病例诊疗中的核心难点、前沿技术应用瓶颈及多学科协作模式创新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而富有建设性的深入探讨,现场思想碰撞频繁。此次研讨会不仅全面展现了陆港院区在复杂疾病诊疗领域所具备的顶尖医疗技术水平、高效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诊疗思维,更通过深度交流为多学科协作机制的优化升级与区域医疗协同发展的战略推进注入了强劲的新动能,为未来跨区域医疗资源共享、疑难病例联合攻关及人才交流培训搭建了更坚实的平台。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西路277号     邮编:710061

Copyright(c)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陕ICP备12009712号-3号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