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刘继欣教授团队应邀至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开展以“基于持续性疼痛模型的健康志愿者HD-tACS镇痛效果个体差异研究”为主题的学术交流研讨报告。本次交流活动作为疼痛科“医工交叉科研系列讲座”的重要一环,旨在推动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深度融合,提升我院慢性疼痛干预的前沿水平。疼痛科全体医技护人员、研究生以及进修医生参加了此次会议,每晓鹏副主任医师与卜岗主治医师参与互动讨论。

刘继欣教授长期致力于神经影像与非侵入神经调控领域,聚焦疼痛信息处理的脑神经机制研究,探索客观、精准的疼痛评估方法,并开发基于经颅电刺激等手段的镇痛干预策略。其研究团队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研究成果发表于《Neurology》《Brain Stimulation》《PAIN》等国际期刊,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针灸学会科技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并拥有多项中国发明专利。


此次疼痛领域交流报告中,刘教授围绕高密度经颅交流电刺激(HD-tACS)技术在持续性疼痛模拟模型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不同频段(如alpha、theta)刺激对大脑靶点(SM1、DLPFC)镇痛效果的差异,并探讨了脑电个体差异与镇痛反应之间的潜在关联。其研究发现显示,HD-tACS对特定脑区(如DLPFC)的刺激可更早诱发镇痛反应,个性化的刺激频率和靶点选择可能是提升镇痛效果的关键。此外,刘教授团队还分享了将HD-tACS与VR虚拟现实技术融合,通过多感官交互场景增强非侵入刺激镇痛效果的探索成果,展现了医工结合在疼痛干预领域的创新潜力。交流环节中,参会人员就临床应用、实验模型选择、个体化治疗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刘教授针对我科医生提出的疑问进行了详尽解答,并表达了对未来与我院开展多中心合作研究的积极意向。

本次活动不仅展示了神经调控技术在慢性疼痛管理中的前沿应用,也为推动医学与工程的深度融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有益思路。我院将以此为契机,持续加强医工交叉协同创新,打造更高水平的疼痛干预科研与临床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