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众版首页 > 新闻中心 > 主页新闻 > 正文

主页新闻

陕西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学术年会暨第七届长安妇产学术会议在西安启幕

发布时间:2025-08-26   文章来源:妇产科    作者:   责任编辑:张潇丹   (点击:)

2025年8月23日,陕西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学术年会暨第七届长安妇产学术会议在西安启幕。来自省内外的多位领导、知名专家及妇产科同仁齐聚古都,共赴这场聚焦妇产科学术前沿的行业盛会,为区域妇产科学科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次大会开幕式由李雪兰教授与杨筱凤教授共同主持,现场氛围庄重热烈。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本届学术年会拉开帷幕。陕西省医师协会副秘书长张弛、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冯广林等多位领导与学界代表出席开幕式,会议以 “搭建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赋能妇产科诊疗水平提升” 为核心宗旨,围绕妇产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临床诊疗难点突破、先进技术推广应用、行业指南规范解读、医学人文关怀实践及医患沟通技巧优化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度探讨。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冯广林在致辞中强调,妇产科是守护人民健康的基石学科,直接关系到女性健康与家庭幸福。他高度评价本次会议:作为区域妇产科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本次会议为同仁们搭建了学习先进、分享经验的优质平台,对提升全省乃至西北地区妇产科整体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陕西省医师协会副秘书长张弛则结合当前行业发展背景指出,新时代下妇产科面临着技术革新与需求升级的双重机遇,希望妇产科医师学会在李雪兰会长的带领下,持续发挥引领作用切实守护女性全生命周期健康。本次会议的召开,不仅将进一步促进陕西省内妇产科同仁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协作,更将为推动整个西北地区妇产科学术创新与临床技术进步注入强劲动力,为守护区域女性健康贡献更大力量。

HRD(妊娠期高血压)规范化预防与预测 苟文丽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苟文丽教授围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规范化预防与预测展开,结合我国临床实际、最新指南及国际参考,重点阐述了疾病现状、预测体系及预防策略,尤其强调了符合我国国情(如西部地区特点)的干预思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孕期最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母儿健康及远期预后。尽管我国防控成效显著,但仍面临挑战,因此 “规范化预测、早期干预” 是产科医务工作者的核心任务。我国以临床风险因素为首要指标,分高、中、低危,与国际存在差异:我国将肥胖(BMI≥28kg/m⟡)、年龄≥40岁列为高危,多胎妊娠、妊娠间隔>10年列为中危,国际则多将其归为不同风险层级;联合平均动脉压、子宫动脉波动指数及胎盘生长因子等生化指标可提升准确率。预防方面,强化孕前保健,孕期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如 BMI 管理、禁烟酒、每周140 分钟低中度运动;我国推荐 12-16 周起用 100-150mg 阿司匹林,妊娠36 周停药,还建议孕妇每日补 500-2000mg 钙,低分子肝素等药物应用尚存争议,需个体化评估。

胎盘炎性疾病与妊娠结局 王谢桐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王谢桐教授聚焦于胎盘炎性疾病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联,从病理特征、致病机制、临床诊疗及未来方向等多维度展开深入探讨,为临床认知与实践提供关键参考。王教授指出慢性胎盘炎性疾病是不良妊娠结局(如流产、早产)的重要诱因,其关键病理特征为绒毛结构异常、CD8+T 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蛋白沉积,临床以慢性绒毛炎(复发率高、致病性低)和慢性细胞性绒毛间隙炎(发生率低、致病性强)为主要亚型,但目前临床存在显著认知短板,胎盘病理检查的价值常被低估,而该检查对不明原因妊娠失败、反复流产等病例的病因诊断及后续妊娠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王教授强调在临床诊疗中,免疫抑制剂、免疫球蛋白(IVIG)等手段已用于治疗,尤其适用于反复流产、抗磷脂抗体阳性等高危人群,但需严格遵循 “个体化评估” 原则,避免经验性用药与常规化应用;同时需构建 “临床-病理” 协作机制,以病理结果为依据制定精准治疗方案,减少盲目诊疗。

新形式下对产前诊断工作的新要求 朱军 全国妇幼卫生监测办公室 中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

新形势下,我国从多维度对产前诊断工作提出系统新要求,以强化出生缺陷防治。机构层面,优化布局,原则上地市至少 1 所公立产前诊断机构、县(市、区)至少 1 所产前筛查机构,准入需具备专业人员、设备及伦理委员会等条件,且产前诊断机构需分片考核指导辖区筛查机构,完善协作转会诊机制。人员方面,从业者需达相应执业资格、职称要求,经省级考核获证,每年至少 1次专业培训,离岗超 2 年复岗需重新培训考核。服务上,需依国家技术标准开展,强化知情告知、规范报告出具与随访;明确检出率、假阳性率等 14 个质控指标,省市级定期抽检并纳入机构校验;合理应用 AI 技术辅助解读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等常用超声测量值,引入国内智能工具前需严格评估并培训人员。同时,围绕完善服务网络、加强人员培训、规范技术服务、强化质量管理、推进信息化建设、开展科普宣传 6个重点任务,全面提升出生缺陷防治能力,保障产前诊断工作高质量推进 。

从TCGA分型看遗传性子宫内膜癌 薛凤霞 天津医科大学附属总医院

薛凤霞教授围绕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的 TCGA 分型、分子机制、诊断标准及免疫治疗进展四大核心方向展开演讲,同时深度结合 Lynch 综合征的临床管理要点,为临床医师与科研人员提供了兼具理论价值与实操性的参考。薛教授梳理了TCGA 分型的演变脉络,重点提及 2020 年 WHO 指南最终确立的 POLE 超突变型、微卫星不稳定型(MS-H 型)、p53 突变型、p53 野生型(NSMP 型)四分型体系,随后系统解析 Lynch 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综合征)的定义、关联肿瘤谱,以及错配修复基因(MMR)的 “基因组纠错” 功能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的形成机制;详细阐述其临床诊断体系,包括侧重典型病例确诊的 Amsterdam 标准、侧重扩大筛查的 Bethesda 标准,以及 “免疫组化(IHC)初筛→基因检测(NGS 优先)确诊” 的标准化流程。此外,还点明 Lynch 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 “发病年龄早、家族史显著、预后相对更优” 的特征,深入介绍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的免疫治疗进展。同时强调甲基化检测对区分遗传与散发性 MSI-H 肿瘤、避免盲目治疗的关键意义;重点强调在临床工作中注意Lynch 综合征的遗传咨询与家族成员个性化筛查策略,推动该疾病从 “标准化治疗” 向 “精准治疗” 转型的重要性。

阴道镜检查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理念 丛青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医院

阴道镜检查作为妇科疾病诊治领域的关键技术,在宫颈、阴道、外阴病变的临床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丛青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就阴道镜检查在相关病变诊疗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度解读,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了实用指导。在宫颈病变诊疗方面,宫颈转化区的识别与判断是核心环节。丛教授指出,宫颈转化区的三种类型直接决定了宫颈锥切术的深度及切缘选择。若对转化区类型判断出现失误,极易导致切缘阳性或过度治疗等情况,进而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在宫颈病变诊断中,阴道镜可精准识别病变区域并引导定位活检,而多点活检方式可有效提升病变检出率,减少漏诊情况的发生。丛青教授特别强调,颈管搔刮是诊断宫颈病变的重要补充手段。例如针对宫颈管封闭的患者,需先进行宫颈管扩张再实施搔刮操作,通过这一方式可避免因忽视颈管搔刮而导致初诊时漏诊宫颈管内隐匿病变。针对阴道病变,阴道镜更是当之无愧的诊治核心工具。在进行阴道病变检查时,需确保阴道完全暴露。对于阴道上皮内瘤变(VAIN),目前临床更倾向采用二氧化碳激光消融治疗。外阴疾病在临床中易出现漏诊情况,借助阴道镜可更深入地观察病变特征,对白斑、红斑等异常区域进行深度活检,据此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成功避免了病情向恶性肿瘤方向进展。

IIIc期宫颈癌手术治疗的争议与进展 陈必良 西安市人民医院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中发病率与临床关注度极高的恶性肿瘤,临床分期是公认的核心预后指标,其与死亡率的关联贯穿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全程。陈必良教授聚焦IIIC期宫颈癌手术治疗的争议与进展,重点谈论了目前存在的争议性问题:2018 年宫颈癌分期标准将淋巴结转移纳入核心指标并细化III期分类,不仅导致大量病例重新归类,还引发 “单一依据淋巴结转移分期是否科学” 的争议;当前 CT、MRI 等影像学手段诊断淋巴结转移时,存在假阳性与假阴性问题(假阴性率达 9.3%),直接影响分期准确性,进而干扰治疗决策。同步放化疗虽为III期宫颈癌标准方案,但疗效欠佳,而在经验丰富、设备齐全的医疗中心,手术治疗在部分病例中展现出更优预后;同时,术前减瘤治疗、新辅助化疗(研究提示或优于同步放化疗,长期疗效待验证)、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等微创技术(根治效果因淋巴结清扫与组织切除彻底性存争议)成为重要探索方向。陈教授强调,IIIC期宫颈癌治疗需重视个体化方案与规范手术操作,目前其治疗在分期、策略、技术等方面仍存诸多争议,未来将向个体化、精准化综合治疗方向发展。

盆底肌力正常伴器官脱垂的康复干预 周红梅 安徽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

周红梅教授在会议上首先向大家展示了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 POP)的流行病学和风险因素,其次介绍了组织学在POP患者中的重要性,盆底支持组织中胶原纤维断裂、排列紊乱,弹性纤维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异常,导致结缔组织力学性能下降。盆底肌肉(尤其是肛提肌)萎缩、撕裂及功能减弱亦是重要病理基础,肌电图和影像学检查常显示肌肉厚度减少、收缩力下降。基于“三腔室”(前、中、后盆腔)和“三水平”(顶端、水平、远端支持)理论,POP被视为多腔室、多层次支持结构协同失效的结果,整体理论强调各支持系统间的相互关联。诊断主要依赖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结合病史、症状(如阴道肿物脱出、排尿排便障碍)、盆底肌力评估及影像学检查(如动态MRI、超声)进行综合判断。治疗包括非手术与手术方式:非手术治疗如盆底肌训练(PFMT)、生活方式干预、子宫托等为一线选择;手术治疗则根据脱垂部位与程度选择重建或封闭术式,近年来强调个体化与微创理念。此外,周教授指出即使盆底肌力正常者亦可发生脱垂,此时可考虑射频消融等新型物理治疗,通过热效应刺激胶原再生、增强组织张力,初步研究显示其在改善轻中度脱垂症状方面具有一定潜力,但长期疗效仍需更多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HELLP 综合征的识别、鉴别诊断 张龑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HELLP 综合征是产科领域极具挑战性的急危重症,作为妊娠中晚期特有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病隐匿、进展迅猛、并发症凶险,对母婴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临床需高度警惕。张龑教授围绕HELLP 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治疗及病例分析,剖析这一高风险妊娠并发症的诊疗要点,明确其严重性、早期识别意义与多学科协作(MDT)救治必要性,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HELLP 综合征以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为特征,常伴高血压与子痫前期表现,15%-20% 病例不典型,发病早且进展快,临床表现多为非特异性症状易混淆,需靠特定实验室指标确诊。治疗上,终止妊娠是根本手段,终止时机与分娩方式需个体化选择,部分病例产后 48 小时内可能发病,产后需动态监测血小板与 LDH,同时给予充分支持治疗,如降压、输血等。张龑教授立足于多个病例强调该病可能合并严重并发症,多学科协作是救治关键,基层医院需及时转诊,临床决策中要充分告知患者风险,最后呼吁医生提高识别能力,尽早干预以保障母婴安全。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在妇科良性疾病手术中的优势和挑战 薛翔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薛翔教授针对机器人手术展开深入探讨,首先提出关键问题:“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仅仅是用来做恶性肿瘤手术的吗?”,并从历史原因、医疗付费机制、医师理念及病人认识角度进行了简要解答。薛翔教授还指出机器人手术优势显著,在妇科良性疾病治疗中已展现出巨大潜力。针对大肌瘤核除、复杂性全子宫切除术等良性手术,机器人手术在减少出血、完整核除肌瘤肿瘤、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中转开腹几率等方面,均优于传统腹腔镜手术。同时,薛翔教授通过分享手术视频,直观展示了机器人手术视野暴露更清晰,操作空间更大,有效降低手术时间等优点。此外,薛教授表明在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手术环境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外科手术格局。从机械臂的精准操控到AI的实时决策,从5G远程操控到量子传感的突破,机器人手术已逐渐成为现代外科科学化的基础,现代外科革命的革命性工具,为手术精准性与安全性构筑起多维度保障体系。

脓毒症的早期识别 曹引丽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

产科脓毒症是妊娠期至哺乳期由感染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失调、致器官功能障碍的疾病,虽发生率仅 0.02%-0.4%,但病死率高达 28%,是孕产妇死亡主因之一。曹引丽家收围绕产科脓毒症的病因、诊断、救治原则及并发症的预防展开演讲。其常见感染含生殖道等部位感染,产科相关病因有感染性流产等,肠杆菌为最常见病原体,A 族链球菌发展迅猛且致死风险高,高龄、肥胖者及有多次阴道检查等情况者为高危人群,临床表现有意识障碍、生命体征异常等,可通过快速 SOFA 评分结合炎症标志物诊断,治疗需在黄金 1 小时内启动晶体液液体复苏(3 小时按 30ml/kg 输注)与广谱抗生素,3-6 小时内达成相应指标,液体复苏无效时用去甲肾上腺素等升压药,24 小时内清除感染源,还需预防血栓、控制血糖、开展营养支持;终止妊娠需依母婴情况个体化决定,临床中医生需具备脓毒症意识,快速评估、动态监测,组建抢救小组并开展多学科协作,以保障母婴安全。产科脓毒症虽发生率低但致死风险高,需通过 “早识别、早干预、多协作” 的临床策略,最大程度降低母婴死亡风险,保障妊娠期至哺乳期女性的健康安全。

精准医学时代下妇科肿瘤规范防治策略 田小飞 陕西省肿瘤医院

田小飞教授结合 NCCN 指南及中国妇科肿瘤临床实践指南,开展妇科恶性肿瘤精准治疗专题讲座,深入解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常见妇科恶性肿瘤的诊疗要点。关于宫颈癌,田教授指出,目前我国宫颈癌防治现状距离WHO消除宫颈癌的目标尚有差距,需强化三级预防体系。放疗在宫颈癌各期别治疗中均适用,其中近距离后装照射已从 2D 迈向 3D,这对提升疗效意义重大。值得关注的是,早期宫颈癌微创手术的治疗地位已受撼动。同时,免疫治疗抑制剂已成宫颈癌治疗重要药物,应用需结合相关指标,抗体偶联药物的价值也需重视。针对子宫内膜癌,田教授介绍,治疗仍以手术为主。她强调了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的临床价值,同时提到免疫治疗在晚期、转移性和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中疗效显著,且对 HER2 高表达的子宫内膜癌,靶向 HER2 的 ADC 药物展现出良好治疗前景。谈及卵巢癌,田教授用 “R0 手术是基石,规范化疗是保障,维持治疗是希望” 概括其治疗原则。她指出,卵巢癌患者应基于基因检测结果(包括BRCA1/2突变、HRD状态及同源重组修复相关基因变异)进行分层治疗。对于新诊断的III-IV期高级别浆液性或子宫内膜样卵巢癌患者,推荐使用PARP抑制剂作为一线维持治疗。但卵巢癌免疫治疗效果欠佳,不推荐使用,目前已有应用于卵巢癌的ADC 药物上市。对于外阴恶性肿瘤,田教授表示手术是关键,而术后重建是治疗难点。最后田教授总结:肿瘤防治需关口前移,预防重于治疗,健康防癌检查至关重要;精准治疗时代,要重视初始治疗的精准分层与肿瘤遗传问题,且营养支持是肿瘤治疗的基石。

胎盘早剥并发症的诊治 邹丽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邹丽教授围绕胎盘早剥所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DIC、休克等关键问题展开讲座。胎盘早剥作为产科危重并发症,可能引发多种不良后果,其发生时机、临床表现和处理方式对预后影响重大。凝血功能障碍可能引发 DIC,PT、APTT 等实验室指标对评估凝血状态和 DIC 意义重大,动态观察有助判断病情。同时,邹丽教授聚焦于胎盘早剥分娩方式的选择(需综合评估母胎状况)、疑似或确诊胎盘早剥时的紧急抢救与转诊策略(需快速纠正凝血功能、稳定血流动力学,必要时紧急剖宫产)、大量失血或 DIC 场景下的输血与凝血因子补充方案,以及高危人群的预防性干预措施(如低剂量阿司匹林使用等,需关注用药时机与安全性)作出详细论述。同时,邹丽教授还强调了AI 技术辅助、多学科团队协作与评分系统、产科出血与大输血策略、特殊情况处理、胎盘植入与超声诊断等在胎盘早剥中的重要性。最后,邹丽教授强调早期识别、快速反应和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避免因延误诊断和处理导致严重后果。

进一步重视子宫内膜癌腹水/腹腔冲洗液细胞学的临床价值 张师前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说明: 文本, 白板描述已自动生成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师前教授开展《进一步重视子宫内膜癌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测》专题讲座,围绕该检测在子宫内膜癌诊疗中的价值展开深入解读。讲座中,张师前教授结合FIGO指南指出,尽管腹水、腹腔冲洗液细胞学结果不影响子宫内膜癌分期,但仍需常规送检并单独报告。针对 “腹腔细胞学检查已被 FIGO 分期剔除是否就不重要” 的疑问,他通过多项数据给出回应。腹腔细胞学检查推荐采用非毁损性闭合/结扎双侧输卵管后收集盆腹腔内腹水的方法。目前子宫内膜癌腹腔冲洗液送检率呈下降趋势,但临床数据显示,子宫内膜癌分期越高、组织病理学类型越高危,腹水细胞学阳性率越高,且不同分子分型的腹水阳性率存在差异,这一点需进一步大数据验证。齐鲁医院的相关数据也表明,腹水细胞学阳性率与子宫内膜癌基层浸润深度、淋巴结受累程度密切相关,病变局限于子宫的早期内膜癌患者中,细胞学阳性者预后更差,该指标可作为独立预后因素。在治疗策略指导方面,张师前教授提到,I-II 期患者化疗或可改善阳性细胞学患者的预后,但仍需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支持;II-III 期患者的放化疗方案应结合细胞学情况制定;激素治疗或可子宫内膜癌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最后,张师前教授再次强调该检测的重要性,呼吁在国家层面建立规范化质控标准,以提高检测的精准度和 “可信度”,同时对腹水细胞学阳性患者需开展密切随访。

安能辨我是雌雄-性发育异常 吕淑兰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性发育是一个复杂且有序的过程,需经历染色体性别决定、性腺分化、激素分泌及外生殖器形成等关键阶段。性发育异常作为罕见病,特指染色体、性腺、性激素与社会性别之间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吕淑兰教授就性发育异常展开了精彩的演讲。目前国际公认的分类方法由协和医院提出,主要分为染色体异常(如 46XY、46XX、45XO 等亚型)、性腺异常、性激素功能异常三大类。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常见外生殖器模糊、原发闭经、青春期发育异常等,且不同基因突变或激素水平异常,可能导致相似或截然不同的症状,因此诊断需综合染色体检测、激素水平测定及影像学检查结果。针对性发育异常,建立标准化诊疗流程(SOP)至关重要,可有效减少误诊与漏诊,例如新生儿外生殖器模糊、青春期发育异常者,应优先开展性染色体、激素水平及影像学检查。吕教授结合多个临床案例,生动阐释了性发育异常的典型表现,并强调手术时机选择与术后管理的重要性。手术操作需格外谨慎,尤其性腺切除术:若性腺无功能或存在肿瘤风险,应尽早切除;若性腺仍具备功能,则需保留并配合激素替代治疗,始终秉持 “刀下留情” 原则,避免过度手术。此外,多数患者需终身接受激素替代治疗,以维持第二性征正常发育、骨密度稳定及心理健康,同时需重视生育能力评估与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性发育异常的诊治还需妇产科、内分泌科、泌尿外科、病理科、心理科等多学科协作,确保诊断精准、治疗合理、长期管理连贯。

复杂性双胎的诊治要点 董晋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

董晋教授就复杂性双胎相关诊疗知识展开专题讲解,针对一胎死亡、选择性胎儿发育迟缓、胎儿生长不一致、胎儿畸形等复杂性双胎情况,从原因、对母体及妊娠结局的影响、诊断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并总结了相应治疗方案。针对一胎宫内死亡,董晋教授指出处理以期待治疗为主,需监测母体血压、蛋白尿及凝血功能,进行羊水穿刺,同时加强胎儿监护及胎儿大脑中动脉血流监测,还需关注胎儿及新生儿的颅脑彩超和 MRI 检查。对于胎儿生长不一致,他提到需定期超声监测,单绒毛膜性双胎每2周1次,双绒毛膜性双胎每月1次,同时配合实验室检测;干预上要合理营养、找出病因,适时终止妊娠,若存在胎盘功能障碍可抗凝治疗,既要校正胎儿体重差异,也要避免一胎死亡。关于选择性胎儿宫内生长受限,其分型与预后相关。I型多预后较好,可严密监护下期待治疗,脐血流未恶化者可期待至35周;II型需告知孕妇及家属预后,制定个体化方案,静脉导管多普勒是期待治疗中监测胎儿情况的重要指标,宫内治疗常用选择性减胎术。针对双胎妊娠合并一胎畸形,董晋教授强调均需行羊水穿刺产前诊断。若为双绒毛膜双胎,致死性畸形可保守治疗,非致死但致严重残疾者,可注射氯化钾选择性减胎;若为单绒毛膜双胎,则通过阻塞脐带(射频或胎儿镜)进行选择性减胎。

靶向FRα-抗体偶联药物(ADC)开启卵巢癌精准治疗新时代 邹余粮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卵巢癌的治疗面临着 “发现晚、复发率高、生存期短” 的困境,70% 患者确诊5年内复发,且治疗手段有限。卵巢癌传统治疗以手术联合化疗为一线方案,客观缓解率(ORR)达60%,二线维持治疗采用PARP抑制剂等,但仍有5%患者会复发进入后线治疗;传统化疗药物在后线治疗中疗效下滑,ORR 不足50%,且副作用明显。加之2022年阿斯利康、默克等药企撤回部分药物适应症,晚期卵巢癌治疗陷入空白,亟需新药突破。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的出现,为卵巢癌精准治疗开辟新路径。邹余粮教授围绕靶向FRα-抗体偶联药物(ADC)的优势与临床疗效展开讲座。FR在卵巢癌中高表达(76%-89%),正常组织几乎不表达,靶点特异性强;药物通过抗体识别FR,借助可裂解连接子释放毒素 DM4,每个抗体平均偶联 3-4 个毒素分子,既能精准杀伤肿瘤细胞,又对正常组织损伤小。临床数据显示,该药物单药用于卵巢癌二线及以上治疗时,ORR 达 4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11.3 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13.2 个月,显著优于传统化疗;用于三线/四线治疗时,ORR 更高达 51.9%,接近一线化疗效果,且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小。联合免疫治疗或化疗时疗效进一步提升,ORR 达 56%-91%,疾病控制率(DCR)高达 91%。此外,多项国际多中心研究及中国人群研究均证实其在FR高表达患者中的优异疗效,已获美国FDA加速批准,并被 NCCN 指南推荐为 FR 阳性铂耐药卵巢癌优选方案。邹余粮教授强调,精准治疗与个体化方案是妇科肿瘤治疗的关键方向,将为改善患者预后持续发挥作用。

世界癌症现状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提升妇科恶性肿瘤早期防控水平 马丁

说明: 文本描述已自动生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妇产科教授马丁就妇科肿瘤防治领域的前沿话题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见解,引发广泛关注。在宫颈癌方面,马丁院士指出,遗传易感性与宫颈癌发病密切相关,我国宫颈癌筛查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 HPV 疫苗接种率有待提高、筛查技术需进一步优化等。他强调,风险分流和精准管理是未来宫颈癌防治的关键。HPV 整合是宫颈癌发生发展的核心事件,院士团队首次提出建立子宫颈癌前病变分子分型,为精准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此外,无创性治疗,如预防性疫苗的接种和治疗性疫苗的研发,有望增强对病变细胞的敏感性,从根源上预防宫颈癌。马丁院士提倡建立宫颈疾病专病门诊,将宫颈癌控制在癌前病变阶段,降低疾病负担。谈及子宫内膜癌,马丁院士分析了当前的流行病学现状,提醒临床医生避免不必要的子宫内膜活检,因其可能导致生育力下降。他建议,对于有症状或高风险人群,应积极开展子宫内膜癌筛查,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诊断,提高诊断准确性。同时,诊刮后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育功能保护也至关重要。在卵巢癌领域,马丁院士介绍了最新的流行病学数据,并指出卵巢癌发生机制可能与生殖道微生物有关。目前,卵巢癌筛查主要依赖 CA125 联合超声,但早期诊断仍是难题。为此,院士团队积极探索新方法,如超声联合 AI 技术,以及血小板液态活检,有望提早发现卵巢癌。此外,马丁院士还强调规范滋养细胞肿瘤的诊断,避免误诊误治。他呼吁建立滋养细胞肿瘤专病库,整合全国大数据平台,深入研究饮食、生育因素及遗传易感性对疾病的影响。妇女健康是国家重点关注的议题,提高妇女人均预期寿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以及宫颈癌、乳腺癌死亡率是重要目标。马丁院士的观点为妇科肿瘤防治提供了宝贵的临床指导和研究方向,有望推动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为广大妇科肿瘤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降低可避免孕产妇死亡的措施 陈敦金 广东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来自广医三院的陈敦金教授带来《降低可避免孕产妇死亡的措施》专题讲座。近年来,中国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面成效显著,孕产妇死亡率从早期每10万分之1500大幅降至2024年的每10万分之14.3,且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与美国孕产妇死亡率上升的态势形成鲜明对比,这得益于中国对孕产妇健康的高度重视、有力的政府支持及高效的政策执行。不过,当前仍面临不少挑战。传统产科死亡原因如产后出血、感染等比例虽有下降,但重症比例未明显降低,约 60% 的孕产妇死亡因诊断和处理不及时可避免;分娩量下降导致临床操作机会减少,影响产科医生经验积累与技能培训保持;以广东省为代表的地区还存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疗能力差异等问题,对孕产妇安全构成威胁。为进一步改善这一状况,需多方面协同发力,政策与制度层面,要强化政府主导的妇幼健康政策,推动产科优先发展,完善处置指南与培训体系;医院与科室层面,应设立妇幼保健办公室,推行 “2+X” 多学科协作模式,加强危重孕产妇管理与及时会诊救治;同时,要建立科学预测体系以早识别高危因素、实施早期干预(如对胎盘植入患者出血时间进行预测与控制),加强产科医生尤其是低操作量医生的技能培训并开展常态化多学科演练以提升应急能力,健全孕产妇死亡病例评审反馈与问责机制,推动技术创新(如人工智能在血栓风险预测、病情评估机器人等方面的应用)以提高诊疗效率与精准度,倡导 “精准保胎” 理念以精准预防和干预产科严重并发症。最终,要实现 2030 年孕产妇死亡率降至每 10 万分之 12 以下的目标,离不开每一位产科医生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生殖内分泌调控及生殖激素的作用 郁琦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

说明: 屏幕上有字描述已自动生成

会议上,内分泌专家郁琦教授围绕 “生殖内分泌调控及生殖激素的作用” 展开深入分享,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与前沿见解让参会者收获颇丰。谈及生殖轴(KNDY-下丘脑-垂体-卵巢),郁琦教授聚焦生殖内分泌调控机制研究,提出 Kisspeptin 家族的临床应用价值,并细致讲解了下丘脑-垂体的相关作用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清晰指引。在雌孕激素的产生及其作用方面,他深入剖析类固醇生物合成途径与相关酶的作用,阐述了两种细胞两种促性腺激素学说及 LH 的阈值窗,还介绍了 GnSAF、AMH等物质,同时系统讲解了雌孕激素、雄激素在机体中的重要作用。针对月经及其周期的变化,郁琦教授重点讲解了子宫内膜、阴道粘膜、宫颈粘液在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的相应变化,让大家对月经周期的生理过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关于绝经期激素变化和对策,他指出需关注与年龄、绝经相关的症状及疾病,强调绝经激素治疗(MHT)以雌激素补充为核心,有子宫的妇女需添加孕激素,称其是唯一能一揽子解决绝经相关问题的医疗措施。该治疗不仅能有效缓解绝经相关症状,还可预防绝经相关的老年性退化性问题如骨质疏松症,早期开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心血管事件等老年慢性代谢性疾病,是针对绝经相关症状的最有效治疗措施。此外,郁琦教授谈及妇科内分泌医生的进化历程,用 “神秘莫测”-“激素万能”-“无招胜有招”-“融会贯通,教学相长” 概括发展阶段,还提到妇科内分泌医生需具备亲和力、高情商、知识丰富、逻辑思维强等特质,引发在场医者共鸣。

胎儿期纤毛病产前诊断的超声线索 谢红宁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谢红宁教授围绕《胎儿期纤毛病超声线索》主题展开讲解,结合临床案例与基因机制,系统阐述了相关核心内容。她指出,纤毛病是一类由纤毛结构或功能异常引发的遗传性疾病,具有多系统性与基因异质性特点,其遗传方式多为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目前已发现的相关基因超100种。在临床分类上,纤毛病可分为运动纤毛障碍、非运动纤毛障碍及综合征型纤毛病三类,同时谢红宁教授结合典型临床案例介绍了多囊肾病、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等典型疾病的具体特征。此外,她还阐述了产前超声可通过双侧肾脏回声增高、多指/趾畸形、后颅窝异常等关键特征识别纤毛病,并给出了针对肾脏回声增强、多指/趾等情况的超声鉴别要点,以及 “发现胎儿相关异常时建议开展纤毛病相关基因检测”“产科与超声医生需协同判断”“确诊病例需进行遗传咨询” 等临床处理建议。她还通过典型案例强调,影像与基因检测结合、多学科协作对胎儿期纤毛病诊疗至关重要。最后总结指出,纤毛病的产前识别需综合影像、基因与临床表现,提升对该疾病的认知水平,有助于进一步改善产前诊断质量、优化遗传咨询服务及妊娠管理效果。

PAPRi维持后复发性卵巢癌诊治进展 汪辉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说明: 文本, 白板描述已自动生成

在卵巢癌的治疗领域,PARPi 作为维持治疗的出现为改善患者预后带来了希望,但随着临床应用深入,治疗后疾病复发或进展的现象日益凸显,已成为临床医师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汪辉教授围绕 “PAPRi维持后复发性卵巢癌诊治进展” 展开分享,针对此类患者治疗相关问题进行了细致解析。汪辉教授先点出核心现状:当前卵巢癌治疗模式已发生改变,形成“手术治疗-化学治疗-维持治疗”的新模式,其中 PARPi 维持治疗延长了卵巢癌无铂间隔,但随着其临床应用增多,维持治疗后复发/进展成了需正视的问题。关于治疗细节,他提到新诊断晚期卵巢癌患者的一线 PARPi 维持治疗的用药时长,同时他对维持治疗后复发性卵巢癌作出定义,并分享一线维持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如术后肉眼残留癌,PARPi 治疗前 CA125 较高等,还讲解了 PARPi 耐药机制。谈及 PARPi 维持后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探索,汪辉教授结合2024V1-NCCN 指南,指出对 PARPi 维持治疗后再次使用PARPi 的人群有3个限定条件,即BRCA1/2突变阳性、铂敏感复发卵巢癌患者、既往 PARPi 维持治疗期间无进展。此外,他还介绍了铂类化疗、局部治疗(手术或放疗)、联合贝伐珠单抗在这类患者治疗中的众多临床研究疗效探索情况。最后汪辉教授小结:一是随着卵巢癌治疗模式改变,PARPi 维持后复发正成为 “痛点” 问题;二是需加强 PARPi 耐药机制研究,寻找预测其维持治疗敏感性的新型生物学指标;三是 PARPi 维持后化疗、PARPi 或 PARPi Plus 再挑战还需更多临床证据;四是探索此类患者二次减瘤术的价值及手术患者筛选标准意义重大。

子宫内膜癌早期筛查中国专家共识 陈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陈刚教授详细介绍了子宫内膜癌的流行病学现状、筛查技术发展及临床应用策略。流行病学上,该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国内从2016年10.1万新发病例增至2022年17.77万,且呈年轻化趋势(40岁以下人群约占7%),发病率与社会发展水平正相关,发达国家死亡率低于发展中国家。早期筛查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因该病有较长癌前病变阶段,早期治疗效果好,且已有超声检查、细胞学检测等多种筛查手段。同时,他还阐述了主要筛查技术的特点与局限性,如超声检查无创易操作但敏感性约 80% 且受操作者经验影响,宫腔镜结合组织病理学是诊断 “金标准” 却有创且存在感染风险,微量组织取样技术高效低成本、敏感性达91.7%以上但对子宫形态有要求。介绍了新型筛查工具与技术改进,包括倒三角形刷头设计、刷头特殊涂层处理及结合甲基化检测等分子技术以提升筛查效果。给出了筛查策略与专家共识推荐,将筛查人群分为有症状者、无症状高风险者、无症状遗传风险者三类,推荐经阴道超声等筛查方式,高风险者需进一步行宫腔镜检查,并制定标准化流程;最后指出未来需验证筛查技术临床应用价值、探索最优筛查组合、更新推广专家共识及加强临床结合研究,以提升筛查效率与患者获益。

卵巢癌高位转移淋巴结切除 朱笕青 浙江省肿瘤医院

说明: 文本, 白板描述已自动生成

卵巢癌转移相关的手术问题一直是临床关注重点,浙江省肿瘤医院朱笕青教授围绕“卵巢癌高位转移淋巴结切除” 这一主题,系统阐述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与技术要点,为提升卵巢癌规范化、精细化治疗水平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朱笕青教授指出,肾血管上方淋巴结转移在卵巢癌中并不少见,无论初治晚期卵巢癌还是复发性卵巢癌,都可能出现这类高位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情况。而想要实现 R0 切除,对许多患者来说,转移淋巴结切除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他特别提到,PET-CT 在定位淋巴结转移方面价值很高,还结合具体病历进行了讲解,让在场医者对如何精准定位转移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朱教授系统讲解了腹部主要血管、韧带及周围解剖结构的层次关系,强调扎实的解剖学知识是实施高质量淋巴结清扫术的前提。不仅如此,他还现场分享了淋巴结切除术的手术视频,直观展示了手术中的关键操作环节,让抽象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具体的呈现。这些源于长期临床积累的经验,对于广大妇科肿瘤外科医师,尤其是在处理复杂转移病灶时,具有重要的学习与参考价值。

医源性子宫出血的诊治 杨欣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说明: 图形用户界面, 文本, 白板描述已自动生成

杨欣教授围绕引起AUB-I的原因、诊断及处理展开讲座。医源性异常子宫出血(AUB-I)是由医疗操作、药物使用等医疗干预引发的子宫异常出血,诱因包括性激素类药物(如短效口服避孕药 COCs)、GnRH-a、宫内节育器(IUD)放置、抗凝药物应用及部分侵入性妇科操作并发症,诊断需结合患者既往医疗史;其中,COCs 引发的不规则出血具 “时间依赖性”,用药首周期发生率 20%-35%,3 个周期后降至 5%-10% 以下。杨教授指出无明显贫血、不影响生活质量时无需特殊治疗,出血久或量多可短期加用小剂量雌激素,且需规律服药;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利伐沙班等)导致的 AUB 风险随其应用增加而上升,15%-25% 用药女性会出现,3%-5% 为重度出血,特点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杨教授结合临床病例强调,此类 AUB 治疗需平衡 “控出血” 与 “维抗凝”,同时处理内膜病变;她还强调,血栓性疾病服抗凝剂者严禁用 COC,避孕建议选无雌激素方式,需妇科与心血管医生共同评估。

常见产前诊断指证分析 蒋宇林 北京协和医院

说明: 男人手上拿着纸描述已自动生成

产前诊断关乎母婴健康,北京协和医院蒋宇林教授围绕 “常见产前诊断指证分析” 展开分享,带来系统且实用的专业解读。蒋教授先介绍了产前诊断中的常见胎儿染色体性疾病,详解介入性产前诊断方式及对应孕周,像羊膜腔穿刺、绒毛穿刺等操作的关键要点都逐一说明。他提到,如今产前筛查和诊断已覆盖染色体-基因异常层面,同时对基因诊断的相关技术也做了介绍。关于直接产前诊断指证,他明确包括预产期年龄大于等于 35 岁,常见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筛查高风险的孕妇,胎儿存在孤立或多发的结构发育异常等9种常见指标。值得注意的是,性染色体异常(SCA)的发生率会随孕妇年龄增加显著上升,而微缺失/微重复异常的发生与母体年龄无明确关联。目前国内外对高龄妊娠相关产前筛查和诊断的指南意见有差异,国内指南推荐所有高龄孕妇进行产前诊断,不过蒋宇林教授认为应个体化选择,需与患者充分知情同意。对于胎儿结构发育畸形,蒋教授强调要重视其背后的遗传病诊断,超声结构异常是重要的产前诊断指征,建议延伸至 CNV 层面,还结合病历说明了全外显子测序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蒋教授明确指出早孕期的指标更有价值,NT 增厚提示多种染色体异常,建议将 NT 增厚的标准定为 3mm(或同孕周 95th)。同时他提倡,对首次就诊的孕妇要详细询问病史,尤其是不良孕产史、家族史,对高危人群应进行产前诊断。

危重孕产妇的早期识别与管理 李力 陆军大学大坪医院

说明: 图形用户界面, 白板描述已自动生成

李力教授围绕危重孕产妇的定义、识别意义、预警要点、管理策略及关键注意事项展开,旨在明确诊疗路径、优化管理流程,切实保障孕产妇安全。明确危重孕产妇是妊娠、分娩及产后阶段因产科并发症或合并非产科严重疾病,生命体征不稳定、有器官功能受损风险且需紧急干预的孕产妇群体,强调早期识别意义重大,可推动多学科协作(MDT)早期启动、助力早期转诊,进而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与效率。李力教授提出预警要略,包括将经休息无法缓解或伴其他症状的腹痛等病理性疼痛,以及产科相关问题、非产科外科原因列为预警信号;明确 “三注意二加强一重视” 管理策略,加强待产管理与孕前孕期营养均衡,重视循环功能监测和产后出血预防;同时特别指出误诊是导致危重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需做好症状鉴别与及时会诊,避免延误救治。

淋巴瘤患者生育力保存临床实践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王晓红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说明: 文本, 白板描述已自动生成

当下,肿瘤年轻化趋势明显,而几乎所有抗肿瘤治疗都会对卵巢功能造成不可逆损伤,不少患者因此面临不孕困境。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王晓红教授强调,应高度重视肿瘤本身及其治疗手段所导致的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问题。她以《淋巴瘤患者生育力保存临床实践中国专家共识》为指导,系统梳理了淋巴瘤的流行病学特征、分类体系及总体预后情况,并重点剖析了淋巴瘤患者发生性腺功能损伤的多重风险因素。王晓红教授指出,性腺损伤的风险不仅来源于淋巴瘤自身的病理生理影响,还包括诊疗过程中多种医源性因素的叠加作用。首先,在诊断环节,部分淋巴瘤患者需接受含电离辐射的影像学检查,其中放射线对卵巢功能的影响尤为显著。王教授提出,当盆腔或全腹部照射剂量超过8.0Gy时,几乎可导致所有年龄段女性患者的卵巢功能出现不可逆损伤。其次,在治疗方面,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综合干预手段虽提升了淋巴瘤的治愈率,但其中多种药物(如烷化剂)和放疗方案对卵巢储备功能具有明确的毒性作用,可能加速卵泡耗竭,进而引发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综上,王晓红教授强调,临床医师应在制定淋巴瘤治疗策略的同时,充分评估患者生育力受损的风险,尽早引入多学科协作机制,为有生育需求的患者提供个体化的生育力保存建议与干预措施。

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的管理 李雪兰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说明: 文本, 白板描述已自动生成

李雪兰教授的讲座围绕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的管理展开,重点包括高血压分类、孕前评估与管理、孕期血压控制策略、母体与胎儿评估、药物选择与调整、并发症处理及终止妊娠时机判断等内容。慢性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可出现血压升高、蛋白尿、靶器官损害,以及胎盘早剥、胎儿生长受限等并发症;管理需从孕前入手,明确高血压类型、评估血压水平与靶器官功能状态,停用 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R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更换为CCB(钙通道阻滞剂)类或β受体阻滞剂,同时开展生活方式干预并向患者充分告知相关风险;孕期需动态监测血压变化,根据个体情况设定目标血压,个体化选择降压药物,必要时需住院治疗。此外,还需定期评估母体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眼底情况及尿蛋白水平,同时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胎盘血流等指标,高危患者可考虑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药物使用方面,急性降压以静脉用药为主,硫酸镁等药物可用于解痉,哺乳期用药需格外谨慎。一般建议在妊娠37周后终止妊娠,若出现重度子痫前期等特殊情况需提前终止妊娠,终止妊娠的方式需综合母体健康状况与胎儿宫内情况判断。产后需持续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水平决定是否适合哺乳,并警惕夹层动脉瘤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李雪兰教授通过临床病例进一步强调了个体化管理、多学科协作与持续随访的重要性,指出慢性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的整体管理需贯穿孕前至产后全程,以此最大程度保障母婴安全。

DeepSeek与临床医生-我怎么选择? 顾怡婷 西安交通大学前沿院

说明: 电脑屏幕前的人描述已自动生成

在网络信息如潮水般涌来的当下,患者就医时常常在DeepSeek等AI工具与临床医生之间举棋不定。顾怡婷教授以患者视角,围绕 “DeepSeek-临床医生,如何选择” 展开讨论,结合人工智能最新进展提出自己的见解。顾教授首先指出,如今患者获取信息极为便捷,可繁杂信息也令人难辨真伪。AI与临床医生各有优劣,DeepSeek 处理结构化数据能力强,可降低误诊漏诊率,但在罕见病排查上不如医生;医生在急诊资源分配、慢性病个性化调整、伦理决策等场景具有不可替代性。此外,DeepSeek缺乏与患者的双向交流,无法捕捉患者细微情绪与身体变化。临床医生经验丰富,能根据实际灵活调整方案,可面对海量前沿知识,更新速度可能滞后。此外,她提出,患者高效利用 DeepSeek 的时机,应是了解疾病基础知识、查询常见病症初步诊疗建议阶段。在AI飞速发展的今天,顾教授提倡应构建“医生-Deepseek-患者”三者协同模式,在诊疗过程中,患者应充分信任医生的决策能力,同时,要善于利用Deepseek提供的信息,为诊疗提供更多参考。

难治性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治疗 安瑞芳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说明: 图形用户界面, 文本, 应用程序, Teams, 白板描述已自动生成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与妊娠相关,难治性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含葡萄胎、绒毛膜癌等,约20%患者因耐药或复发形成)临床治疗难度大。安瑞芳教授系统讲解其治疗策略,强调治疗前需通过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及 FIGO 评分系统全面评估,治疗以多学科联合为原则。治疗手段包括挽救性化疗(如EP/ET等方案,疗效与耐受性有差异,部分患者需多线或大剂量化疗联合干细胞移植)、手术(适用于病灶孤立等情况)、放疗(控制局部病灶但有副作用),以及备受关注的新兴潜力手段——免疫治疗。免疫治疗通过激活自身免疫系统抗肿瘤,常用PD-1/PD-L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阿替利珠单抗)。临床研究显示,其单药有一定疗效,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如阿帕替尼)效果更佳,但起效慢(平均2-3个月),需连续评估4-6次判断疗效。治疗中还需警惕骨髓抑制、皮疹、甲状腺功能异常、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定期监测并及时处理,且需个体化评估患者生育需求,因免疫治疗可能影响女性生殖功能。治疗后患者需长期随访,超高危患者建议终身随访。安教授团队24年25例患者治疗经验显示,免疫治疗有潜在价值。未来需进一步探索疗效预测指标、优化方案,免疫治疗联合其他手段有望成为重要治疗方向。

如何应对新媒体下的各种投诉 杨志平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说明: 文本, 白板描述已自动生成

网上医疗投诉频发,新媒体时代的投诉应对成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必修课。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志平老师围绕 “如何应对新媒体下的各种投诉” 展开讨论,带来实用指引。杨老师指出,新媒体投诉有三大特点:传播速度呈指数增长,一条投诉能快速扩散;信息失真风险高,易被添油加醋;长尾效应明显,会持续影响机构声誉。而医疗投诉之所以受关注,因医疗是社保安全重要领域,大众风险感知强、安全感低,加上法律对医务人员要求趋严,一旦被炒作易承压。他提到,医疗投诉主要分三类:临床领域(医疗质量、安全等)、医患关系方面(服务态度、患者权利等)。投诉动机则有解决诉求、泄愤、监督意识觉醒三种。应对上,杨老师建议医务人员要做好情绪管控,这是应对投诉的基础;提升处理冲突能力,尊重关爱患者;重视病历书写与团队协作。他还强调要 “热爱自己”,配合组织处理,相信制度完善,同时坚守职业信仰,在复杂环境中保持专业与从容。

AI时代下的门诊医生 冀静 薛艳 杨婷 赵娟 刘丹 滕月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说明: 图片包含 室内, 桌子, 屏幕, 电脑描述已自动生成

说明: 文本描述已自动生成

患者借助 AI 获取医学信息,虽推动医患“信息对等”,却也带来新的沟通挑战,AI 信息常碎片化、片面化,甚至有非专业解读,易让患者误解病情、产生焦虑。对此,医生需主动适应趋势,提升沟通技巧:既要用通俗语言帮患者理解专业知识、澄清 AI 信息偏差,也要耐心倾听顾虑,缓解其心理压力。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冀静、薛艳等六位医师,结合临床经历自编自导情景剧,生动还原一起真实产科门诊诊疗过程。剧情幽默诙谐,高度还原诊疗全流程,让观众身临其境,会场掌声、笑声不断,在轻松氛围中传递有效沟通的重要性。表演后,六位老师从主管医师、会诊医师、患者及家属视角自我反思,复盘沟通不足与改进方向,再次印证信息对等下医生沟通能力与专业素养同等重要。需强调的是,AI 不是医生的对手,而是医疗工具与延伸。它可辅助诊断、优化流程、提高效率,但最终医疗判断与决策,仍需依赖医生的专业经验、临床思维及人文关怀。毕竟,医学不只是科学,更是“人学”,AI 无法替代医生对患者个体情况的精准把握,更传递不了医疗过程中的温度。

主持人风采

说明: 柜台前的人描述已自动生成

说明: 几个人在桌子前描述已自动生成

说明: 柜台前的人描述已自动生成

闭幕式

说明: 文本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主任李雪兰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她指出,虽然会议日程已圆满结束,但学术交流的余韵犹存,思想碰撞的智慧之光依然璀璨。李雪兰教授向各方致以诚挚谢意:感谢授课专家精心筹备、倾囊相授,为会议带来深厚专业内涵;感谢省内妇产科同仁积极赴会、共话学术;感谢医师协会与企业伙伴大力支持,提供坚实保障;也感谢会务组全员幕后默默付出、细致筹备,确保会议顺利推进。此次盛会凝聚行业力量,期待未来携手共进,续写妇产科发展新篇。

说明: E:\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l1ewf11fcvr521\FileStorage\Temp\9535f7196b2535f19e6089778c6811c.png

陕西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2025学术年会暨第七届“长安·妇产”学术会议圆满落幕!大会历时两天,内容涵盖妇产科前沿进展与热点问题,学术氛围浓厚,吸引了省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积极参与,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会议通过专家讲座与深入研讨,聚焦学科建设与临床诊疗提升,有效推动了陕西省妇产科领域的学术发展与技术进步。与会者普遍反映收获丰硕,对促进区域医疗协作与学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会期待明年再聚首,共续妇产科学术新篇章!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西路277号     邮编:710061

Copyright(c)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陕ICP备12009712号-3号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