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内科五周的实习,是我从象牙塔里的医学生,迈向临床护理战场的第一程。课本上的理论是无声的铅字,而这里,每一声啼哭都带着生命的重量,每一次蹙眉都藏着家长的期盼,每一次守护都浸透着人心的温度。这段时光,让我读懂了“护理”二字——从来不是冰冷的操作,而是用专业托底,用真心温暖的生命承诺。

一、初入病房:在陌生与心疼中启程
推开儿内科病房大门的那一刻,世界仿佛被按下了“嘈杂却揪心”的开关:此起彼伏的哭闹声、家长们焦急的安慰声、监护仪规律的“滴滴”声,缠绕成一张让我手足无措的网。我看见白血病患儿细瘦手臂上凸起的血管,像脆弱的藤蔓;看见脑电图室里,孩子小小的脑袋被导线缠成“小机器人”;看见肾病患儿肿成桃子的眼睑下,藏着对打针的恐惧。家长们紧蹙的眉头、强忍着泪水的泛红眼眶,像一根根细针,轻轻扎在我心上——原来生命的脆弱,在孩子身上,会显得这么让人心疼。
二、技能锤炼:在严谨与守护中进阶
“儿科护理,差一点都不行,‘慎独’是刻在骨子里的规矩。”带教闫建霞老师的话,是我实习期间最深刻的警钟。最初测量生命体征时,我总被孩子的哭闹打乱节奏:刚夹好体温计,孩子一扭身掉了;刚要数呼吸,哭声又盖过了一切。我攥着记录板,手心全是汗。可老师们从没有一句责备,只是蹲下来,用玩具小熊逗着孩子,轻声说“咱们看看小熊的心跳好不好”,趁孩子分心,指尖已经稳稳捏住了脉搏;或是用温热的手捂住孩子的额头,笑着说“我们来和体温计做游戏呀”,眨眼间就完成了测量。“孩子的体温差0.1℃,可能就是感染的信号;心率快5次,也许就藏着不适。”老师们手把手、点对点,她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在说:我们的操作慢一点没关系,但孩子的安全,绝不能差一分。我渐渐明白,儿科护理的“精准”,不是为了效率,而是为了守住每一个小生命的防线——我的手稳一点,孩子就少疼一点;我的心细一点,家长就少担一点。

三、心灵治愈:在陪伴与信任中靠近
在儿科,会扎针不算厉害,能让孩子“不怕针”,才是真本事。几乎每个孩子都“谈针色变”,一看见护士服,就往家长怀里缩,哭着喊“不要打针”。每次准备操作,我都跟着老师学:先蹲到和孩子平视的高度,掏出兜里的卡通贴纸,笑着问“你喜欢佩奇还是乔治呀?扎完针我们就贴一个好不好?”;或是讲一段《小猪佩奇》的故事,等孩子听得入迷,“你看,一点都不疼,对不对?”慢慢的,我也学会了揣着小贴纸、记着热门动画片,查房时陪孩子玩“石头剪刀布”,输液时给他们讲“勇敢小战士”的故事。有个小男孩,第一次见我哭着躲,后来每次我来,都会主动伸出手:“护士姐姐,今天我们还讲故事好不好?打针我不哭。”那一刻,我忽然懂了:护理哪里只是技术活?那根穿刺针的另一端,是用耐心和爱心搭起的桥——桥通了,孩子才会愿意靠近,信任才会慢慢发芽。
四、温暖传承:在感动与铭记中前行
五周的日子,快得像一场梦,可老师们的模样,却刻在了我心里。不管是凌晨三点的夜班,还是忙到连饭都吃不上的白班,只要我拿着医嘱执行单问“老师,这个孩子的用药为什么要减量呀?”“老师,他哭的时候怎么哄更有效呀?”,哪怕问题幼稚,哪怕老师们累得声音沙哑,都会停下手里的活,和我一起翻阅病历,共同学习讨论。她们没有教我“标准答案”,却用行动告诉我:护理的答案,藏在“愿意多试一次”的坚持里,藏在“不忍孩子受苦”的共情里,藏在“倾囊相授”的善意里。

离开那天,我最后一次走进病房,曾经哭闹的孩子笑着和我挥手,家长们笑着说“姑娘,谢谢你呀”。回头看,监护仪的“滴滴”声好像不那么刺耳了,孩子们的笑声反而更清晰。我摸了摸胸口的工作牌,上面的名字好像更有分量了——从前,它只是一个身份;现在,它是一份“能让孩子少哭一点、家长少愁一点”的责任。
这段儿科实习之旅,我没有成为“完美的护士”,却成为了“懂孩子的护士”。未来的路还长,我会带着老师们教我的“慎独”,揣着孩子们对我的信任,把在这里收获的温暖与力量,都融进每一次操作、每一次安慰、每一次守护里。我想做那个能让孩子不怕的护士,做那个能让家长安心的护士,用我的专业,护每一个生命周全;用我的笑容,点亮每一个家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