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血液净化科的玻璃门外回望这一个月,消毒水的味道好像都柔和了许多。原本总觉得“血液净化”这四个字带着冰冷的技术感,是带教老师们的手,一点点把它捂成了有温度的模样。
时光如白驹过隙,还记得刚踏入血液净化科的那一刻,我心里不禁猜想:这一定是个技术含量极高的地方吧。怀揣着几分好奇,我走进了这个科室。首先迎接我的是杨老师和滑护士长,她们脸上温暖的笑容瞬间安抚了我初来时的忐忑。老师们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加入,还为我们每人发了一本“通关手册”——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实习也是一场需要一步步“闯关”的学习旅程。这场充满仪式感的欢迎,让我原本紧张的心情渐渐放松了下来。


记得杨璇总带教老师培训完透析管路安装后,我开始第一次尝试操作,我对着老师当时的讲解一步步回忆,但总觉得自己哪里做的不对。这时站在我身后的薛老师感觉到了我的无措,轻拍我的肩膀,告诉我没事一步一步慢慢来。她耐心而又细致的告诉我每一步应该夹闭哪个小管,排气时应该遵循哪个流程,看似复杂的操作在老师的反复讲解下好像不那么复杂了 ,当我出现小纰漏时老师总会第一时间说没事没事小问题,已经做的非常好!让我紧张的心理不再那么紧张!
还记得有一次跟着韦老师在门诊上班,我们所管的一位老年患者透析中突然烦躁,我问他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吗?他一言不发,这时我立马起身去找老师,这时韦老师立即走了过来,俯下身帮患者理了理被角,轻声问“是不是肩膀酸?”原来老人总怕麻烦人,躺久了不舒服也忍着没说。她一边调整病床的角度,一边转头跟我说:“咱们透析护士不仅盯的是机器上的数字,还要关注病人的异常变化。他们躺在这里的四个小时,多看看他们的神志表情、问问感受,是很重要的。”那天后我也明白了,血液净化不只是让机器过滤血液,医护还要关注“滤”掉患者的不安。
这些日子里,在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我逐渐掌握了管路安装、在线预冲和排气这些操作,也学会了在仪器报警时保持沉着冷静。更重要的是,我真正明白了“细心”该如何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动作:比如,看到他想坐起身却有些吃力,我会立刻上前轻声询问:“需不需要帮您摇下床?”;在我第一次完成皮下注射后,阿姨微笑着对我说:“谢谢你,小姑娘,打的一点都不疼。”那句温暖的话,至今仍像一束光,照亮着我前行的路。

出科不是结束,是把老师们教的“细”装进行囊中;感谢我所遇到的每一位老师的教导,她们的细心教导,毫不吝啬的夸奖在我后面回忆起血液净化科的时光里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想起滑老师第一次入科时对我们的加油鼓励、和薛老师第一次在门诊相遇时的拍肩安慰、韦老师在操作过程中的细心带教,连声鼓励!至今在我心中依旧是最温暖的太阳!千言万语汇成一句:感谢老师!就像董卿在《朗读者》里说的话一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是啊,就像冷遇见暖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而那些猝不及防的遇见里,藏着太多值得感恩的光。或许是某个提点过你的人,像暗夜里递来的一盏灯;或许是某段让你成长的经历,像土壤里悄悄扎下的根。每一次遇见,都可能是生命中最美的意外,其实我们也一样,那些路过的人、碰到的事,哪怕只是惊鸿一瞥,只要曾给过温暖或力量,就都值得好好说声“谢谢”。感恩遇见!感谢血液净化科的老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