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众版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室动态 > 正文

科室动态

“心灵沙语,沙盘时光”——肿瘤放疗科开展2025心灵团辅

发布时间:2025-07-23   文章来源:肿瘤放疗科    作者:雷思源   责任编辑:   (点击:)

2025年7月22日下午,虽值盛夏酷暑,却挡不住我们齐聚于此的热忱。在西安研究型医院学会安宁疗护专委会(以下简称“专委会”)的鼎力支持下,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放疗科特别邀请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赐昀老师开展团队心理辅导及沙盘活动——他不仅拥有十余年沙盘游戏咨询的深厚积淀,更是资深的家庭高级教育指导师。

沙盘游戏作为表达性心理治疗的重要技术,在安宁疗护领域中,能为大家构建一个安全的象征性空间,让深层情绪与内在需求通过沙具投射、沙箱布景得以呈现。高老师将以其专业的“抱持性陪伴”,引导我们在非言语的互动中完成潜意识意识化的过程,助力情绪容器的扩容与自我觉察的深化。尤其对于身处身心调适阶段的朋友们来说,这样的体验既是情绪疏导的载体,也是自我联结的桥梁。

专委会李茸主任委员在活动筹备阶段即强调:沙盘技术的引入需紧密贴合安宁疗护患者及家属的核心需求——即症状困扰下的心理压力、生命意义探索的迷茫以及对关系联结的渴望。她指导团队在流程设计中着重营造安全、无评判的氛围,并特别关注如何将沙盘体验中浮现的议题,自然衔接到后续的个体化症状管理、哀伤辅导及家庭会议中,确保心理支持与医疗照护形成有效闭环。活动当天,李茸主任委员细致观察活动流程与参与者状态,并在关键节点给予团队支持。

专委会委员朱翌瑛老师及王慧老师亦亲临现场指导。朱翌瑛老师阐述了表达性治疗在安宁疗护“全人、全家、全程、全队、全心”五全照护模式中的独特价值,指出这是深化人文关怀、提升共情能力、优化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王慧老师则聚焦临床实践,指导团队成员如何精准捕捉沙盘创作过程中的非言语信号(如对特定沙具的反复触摸、沙景布局的突然改变、情绪的细微波动等),并将这些观察作为理解服务对象内在世界、制定更细腻照护计划的宝贵参考。三位老师在活动间隙与医护团队深入交流,就沙盘技术在安宁疗护中的伦理规范、适用人群筛选、效果评估指标、以及与多学科团队的协作模式等关键议题进行了富有建设性的探讨。

相信在专委会的组织和高老师带领下,我们能在沙与沙具的互动中,触碰内心的力量,为身心和谐赋能。现在,就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开启今天的沙盘探索之旅。

专委会主任委员李茸致词:“大家好!今天我们共同体验沙盘游戏这项表达性心理治疗技术。沙盘游戏以沙箱为载体、沙具为象征物,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自由且受保护的空间,让潜意识中的情感与意象得以通过非言语的方式呈现。在这个过程中,你们无需刻意思考“应该做什么”,只需跟随内心的感受去选择沙具、摆放沙景——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探索与情绪表达的过程。沙盘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内心世界的投射,通过这种象征性表达,我们可以更自然地接触到深层的心理状态,促进情绪的梳理与自我觉察。我们的团队会以抱持的态度陪伴大家完成整个过程,尊重每一位的独特表达。希望通过今天的体验,能为大家提供一个释放压力、联结自我的机会,助力心理状态的调节与恢复。现在,让我们一起开启今天的沙盘探索。谢谢大家!”

朱翌瑛老师随后介绍了本次沙盘体验活动的核心目的:旨在为参与者(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自身)创造一个安全、非评判性的表达空间,通过沙盘的象征性语言,促进情绪的释放、内在需求的觉察、自我力量的发掘以及对生命体验的梳理,助力安宁疗护实践中“身心社灵”全人关怀目标的实现。

王慧老师紧接着清晰地阐述了活动的基本规则,确保安全与尊重的氛围:参与者可完全自由地选择沙具进行创作。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作品,不干扰、不触碰他人的沙盘。体验过程中不对自己或他人的沙盘内容进行主观评判或过度分析解读。活动中所呈现的所有沙盘内容及个人分享的信息均需严格保密。

高赐昀老师接着带领大家进入实践环节。首先,他引导参与者进行冥想练习,帮助大家放松身心,将注意力收回到当下,并与沙盘、沙子建立初步的感官连接。随后,他简要介绍了沙盘的结构、沙子的不同触感可能带来的体验,以及沙具的大致分类和象征意义的多样性,强调不强求象征解读,重在个人感受,并说明了自由创作的使用方法。高赐昀老师全程保持静默陪伴,专注观察参与者的行为、情绪状态、沙具选择偏好、沙盘布局的演变、主题的形成等。李茸主任委员、朱翌瑛老师和王慧老师也在一旁进行专业观察,李茸主任委员尤其关注活动流程的顺畅度与参与者整体安全感的建立,朱老师关注技术应用的普适性意义,王老师则聚焦于个体化非言语信息的捕捉,为后续临床实践积累经验。

创作完成后,高赐昀老师邀请参与者安静地观察自己的以及团体的沙盘作品。他提出引导性问题 (不强求回答,仅作邀请): “请给你的作品起个名字?” “看到这个画面,你的感受是什么?”“沙盘里有哪些重要的元素/角色?它们代表什么?” “这个画面让你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吗?” 参与者可以选择分享感受、故事,或者仅仅描述画面,也可以选择不分享。高老师主要扮演倾听者、共情者、接纳者的角色,不做分析性解读。朱翌瑛老师特别提醒团队,在倾听分享时,重点在于理解参与者的主观体验和情感,而非进行心理分析,确保安全边界。王慧老师则关注分享环节对参与者可能带来的后续支持需求。

活动结束阶段,高赐昀老师引导参与者将沙具归位,这是一个重要的结束仪式感环节,象征着体验的完成。高老师感谢大家的真诚投入和开放心态, 并告知参与者,活动结束后如有任何新的感受、想法或情绪涌现,欢迎在后续的个体心理支持、安宁疗护查房或与医护人员的沟通中继续探讨。李茸主任委员强调了专委会对此类创新实践的支持,将推动效果追踪和经验总结。李茸主任委员总结道,科室将持续探索将此类表达性技术融入日常安宁疗护工作,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及家属的身心社灵需求。

整体氛围:活动整体氛围是:专注、平静、活跃、合作。

投入程度:大部分参与者表现出 :开始时犹豫后来投入。

情绪状态观察普遍情绪:放松、平静、专注、若有所思。

团体沙盘呈现:

团体沙盘作品名称:美丽的家园。

沙盘内容:

探索与旅程(道路、车船、动物等)

冲突与保护(围墙、武器、士兵、猛兽等)

自然与平静(山水、花草、房屋、休闲人物等)

联结与支持(家人、朋友、天使、互助场景等)

混乱与无序(随意堆放、掩埋、倾倒等)

典型个案沙盘简述:

个案A:作品名为“十年后的生活”。画面中心是一对夫妻,房子周围环绕着树木。整体感觉很温馨充满美好。该参与者在创作过程中非常专注。分享时提到十年后还能和自己老伴身体健康一起照顾孙子。

个案B:作品名为“彩虹”。特点是界限分明堆砌了大量同类物品。该参与者动作迅速。分享时表情显得满足,彩虹象征着童话,梦幻,同时彩虹出现在暴风雨之后,也象征着困难磨砺之后的转机。

1.目标达成情况:

情绪表达:通过创作过程和部分分享,观察到参与者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表达和释放(如专注后的放松感、分享时的情感流露)。

自我觉察提升:部分参与者在分享环节或创作后的沉思中表现出对自身状态的新觉察。

内在希望感: 在多个作品中观察到积极资源(如支持性人物、保护性建筑、象征生命力的植物动物、明确的目标象征物)的出现。

人际互动:参与者初步体验到在非言语层面与他人的互动,遵守了基本规则。

压力缓解:活动期间观察到参与者普遍较为专注和放松,暂时脱离了对疾病的过度关注。

2. 参与者反馈(口头):

“感觉心里舒服了些”、“没想到自己能摆出这个”、“看着挺平静的”、“好玩”等。

“不知道摆什么”、“觉得有点难但是感觉挺放松”。

3. 带领者主观评估:本次活动 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为后续个体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参与者的投入度和作品呈现的丰富性表明沙盘作为一种治疗媒介在本群体中是适用的。

本次沙盘活动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放疗科患者及家属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非言语表达与自我探索的平台。活动过程顺利,参与者积极参与并展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沙盘作品及过程观察为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内在资源和潜在议题提供了宝贵的临床信息。活动在促进情绪宣泄、提升自我觉察、激发希望感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建议总结经验,持续优化,并将其纳入科室常规心理社会干预项目。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西路277号     邮编:710061

Copyright(c)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陕ICP备12009712号-3号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