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为进一步加快学科建设的步伐,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及影响力,借力医院“十四五”规划之际,我科于1月7日参加了我院组织的“十四五”学科发展规划线上专家评审会。我科特邀请我国风湿免疫领域三位大咖云端相聚为我们学科进行问诊把脉和科学指导,分别为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赵岩教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杨程德教授及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卓莉教授。风湿免疫科何岚主任重点围绕学科发展现状、对标一流、学科发展思路与目标和“十四五”重点工作等方面进行了汇报。三位专家们充分肯定了我科关于疑难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及学科建设成就。交大一附院风湿免疫科从零起步,10多年来在何岚主任带领下快速发展,已经有很好的学科声望和影响力,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诊疗中心。认为学科“十四五”发展目标清晰明确,任务合理,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而且结合科室人员强项和兴趣点勾画了具体可行的方向和落地方案,经过努力可以使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
同时三位教授也给科室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赵岩教授讲到由于地处西部地区,科室人才培养主要立足本地,进一步凝聚研究热点,建立有特色的专科实验室,服务临床和科研。杨程德教授和张卓莉教授的学科团队起步至今也仅十余年,以自己学科发展现身说法。杨程德教授讲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成立免疫科之初,他们医院就给配备了一所装备完善的免疫学研究实验室;杨教授建议交大一附院为风湿免疫科配备500-600万的实验平台是基本的;而张卓莉教授也讲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于2007年成立,医院结合他们的重点研究方向给科室配备5台多普勒超声仪,磁共振、迷你关节镜等设备,使学科迅速形成特色。目前我们科室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第一,以系统硬化症(罕见病)为代表的系统免疫病的免疫稳态监测评估和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创新诊疗体系;第二,衰老相关、致残率高的常见病关节炎系统生物学联合影像组学早期诊断和纳米新材料治疗关键技术探索。因此两位专家也重点强调对于免疫科这种起步晚、学科发展迅速的科室医院应给予基础实验研究平台建设的大力支持,相信在这种支持下风湿免疫科会克服目前明显的弱点,实现跨越式发展。
何岚主任对与会专家提出的意见建议表示由衷的感谢,并表示专家们为风湿免疫科学科发展提出了一系列专业的、有针对性的真知灼见,收获良多、深受启发,科室一定认真归纳总结并积极吸收。何岚主任强调我科于2008年5月成立,经过十三年的建设,是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常委单位,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分会常委兼学组副主委单位,陕西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委单位;共获得复旦风湿免疫科专科排名提名3次; 西北地区排名第二;陕西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委单位博士点授予学科,卫生部“质量万里行-OP诊疗技术协作基地”,国家免疫专业药理基地,国家风湿免疫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我科高度重视“十四五”学科发展规划的编制,此次线上专家评审会,理清了我们学科发展的现状,进一步明确了科室发展目标和方法举措,对推动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下一步,科室将认真梳理汲取专家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建议,对标一流,取长补短,突出学科优势、凝炼发展特色,为科学指导“十四五”学科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扎实推进学科建设各项工作,实现我院风湿免疫科高质量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