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53岁的吴先生背着一个特殊的双肩包出院了,这意味着,吴先生顺利适应了他的“新心脏”,生活将逐渐步入正轨。据悉,这是西北地区首例自主完成的“人工心脏”植入手术,于4月12日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实施,应用通过腋股中心转流的VA-ECMO进行桥接,并同期多瓣膜替换和修复手术,为心血管外科闫炀团队独立自主完成。

(闫炀团队正在进行人工心脏植入手术)
心衰11年,苦等中见曙光
患者吴先生(化名)53岁,11年前因急性心肌梗死行冠脉介入治疗。近两年,相继出现胸闷、气短、下肢浮肿等症状,夜间不能平卧,被诊断为“终末期心脏病,心功能Ⅲ级”。吴先生和家人四处求医,所有药物治疗手段都已穷尽,仍无法改善,唯一的希望就是“心脏移植”。但要找到一颗和他匹配的心脏,谈何容易?两年来,吴先生一边治疗稳定病情,一边苦等合适的“心源”。
4月7日晚,吴先生因心力衰竭急性发作被救护车送至西安交大一附院。4月8日凌晨,病情突然加重,出现心源性休克,大汗淋漓、意识不清、血压下降至70/40mmHg,生命危在旦夕。心血管外科闫炀团队急会诊后,紧急为其实施腋股中心转流VA-ECMO植入术,暂时保住吴先生的性命。

(患者腋股中心转流VA-ECMO植入术后)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台机器,心脏就是这台机器的发动机,现在,任先生的“发动机”出现不可逆故障,简单的“修理”已经解决不了问题,只能依靠体外膜肺氧合(ECMO)暂时代替心脏功能,一旦离开ECMO辅助,他的生命将戛然而止。另一方面,又无法找到匹配的心源,急行心脏移植手术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是否可以换一颗人工心脏?”闫炀主任的一句话让心急如焚、几近绝望的任先生一家看到希望。
绝地逢生,“人工心”缔造奇迹
4月12日上午9时,经过多次细致的术前讨论,由闫炀教授主刀,麻醉手术部、心超室等多部门默契配合,为任先生成功实施西北首例 “腋股动静脉转流VA-ECMO桥接下的人工心脏植入+主动脉瓣替换+二尖瓣成形+三尖瓣成形术”。手术历时近5小时,血流动力学监测显示,患者心脏功能和相关医学指标逐渐恢复平稳,从此,吴先生拥有了一颗稳健跳动的充电式“人工心脏”。
人工心脏是一种使用机械或生物机械手段部分或完全替代自然心脏给人体供血的辅助装置。它能够帮助患者恢复心脏功能或者过渡到心脏移植阶段,甚至作为永久性治疗;是延续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生命和改善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与有效手段。人工心脏最常见的就是植入体内的左心室辅助装置,吴先生植入的就属于这一类型。

(术中植入的左心室辅助装置)
带“心”重启,心脏团队保驾护航
术后,吴先生被送往心外科重症监护室进行术后恢复。由于人工心植入手术的特殊性,手术成功仅仅是第一步,他还需要面对术后艰难的恢复关。重症监护室的师桃教授和杨小红护士长全程参与其中,严格划分隔离区域,夜以继日的对吴先生进行心脏功能、肺部呼吸功能和肝肾功能等多方面的治疗和监护。在吴先生的顽强坚持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吴先生成功度过危险期,4月27日,他从ICU转回普通病房进行后续康复治疗。
“人工心”装进体内后,会有一根线从肚皮穿出来,连接装在一个小白盒子里的电源和监控器。在电池续航的状态下,吴先生能够像普通人一样正常生活。那么如何进行日常操作维护?电池如何拆装?如何更换应急装置?病房的医护团队用通俗的语言不厌其烦的在吴先生床旁为他讲解,通过几次“随堂小考”后,吴先生一家终于能够熟练掌握。
在心外科医护团队的专业照护下,在家人的积极配合和鼓励下,术后第27天,乐观坚强的吴先生顺利康复出院。说起出院以后的生活,吴先生难掩喜悦之情,他表示,生命的延续来之不易,回家后一定要好好陪陪家人。

(出院时患者为心外科团队送锦旗)
就在吴先生出院当天,科室顺利完成了第二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目前患者正在重症监护室恢复治疗中。“第二例比第一例挑战更大,患者是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突发心源性休克。”闫主任说,但目前恢复情况不错。
据闫主任介绍,人工心脏是最复杂、最精密的医疗器械,因其产品制造的技术难度和手术操作的难度,被誉为心脏外科“皇冠上的明珠”。人工心脏是未来医疗领域必不可少的一种辅助医疗器械,它可以代替人体心脏,即使心脏停跳,患者依然能够维持生命。一方面可有效弥补“心源”紧缺问题,作为桥接让患者等待移植;另一方面对于一些短期心衰、心功能有恢复可能的患者,也可以先用人工心辅助,待心功能恢复后再拆除人工心脏。现阶段,人工心脏技术在国外已相对成熟,我国人工心脏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以及医疗环境的改善,植入人工心脏将成为众多危重症心衰患者的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