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至2025年,七载春秋砥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从 “能治病” 向 “治难病” 跨越,从 “跟跑者” 成长为 “领跑者”,实现 “井喷式” 发展。心血管外科的“发展史”,写满了“敢为人先”的勇气。
•2018年3月,开展西北首例微创复杂先心病矫治(微创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矫治+三尖瓣成形)
•2019年9月,西北首例ECMO联合Duoflo选择性低温脑保护
•2020年11月,成功研发出西北地区首个离体心脏灌注系统
•2021年10月,联合胸外科完成世界首例主动脉瓣置换+右室憩室修补+Peek材料
3D打印全胸骨再造术
•2022年4月,国内首例腋股转流VA-ECMO桥接人工心脏植入手术
•2023年5月,国内首例微创不停跳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LVAD)
•2023年7月,国内首例TAVI 瓣衰败后经肋间微创切口免缝合瓣膜植入手术
•2023年11月,国内首例免缝合主动脉瓣用于经肋间微创切口复合多瓣膜手术
•2025年2月,国内首例微创经肋间切口二次Redo-Commando 手术
•2024年3月,国内首例微创室壁瘤切除同期左室血栓清除术
•2025年5月,世界首例微创多支冠脉搭桥术(CABG)同期二尖瓣钳夹术(TEER)
•2025年6月,国内首例微创左侧单一肋间切口二尖瓣置换同期室壁瘤切除术
•2025年8月,世界首例微创多支冠脉搭桥术同期室间隔穿孔修补术
•2025年8月,国内首例微创冠脉搭桥同期室壁瘤切除和室间隔穿孔修补术
七年时间,年手术量从1115例飙升至近5000例,增长超400%;体外循环手术从943例突破至近2500例,微创手术占比从10%跃升至48.44%,其中微创瓣膜手术占比高达93.7%,微创搭桥占比70%以上。年门诊量超3.0万人次,CMI值最高13.74。作为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牵头单位,科室先后斩获 “陕西青年五四奖章集体”、“陕西省总工会创新工作室”等多项荣誉,走出一条从西北领先到全国顶尖、世界有影响力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用硬核数据与卓越实力,书写了心血管外科发展的时代华章。

图1 2025年心血管外科全体合影
一、党建领航强根基:思政铸魂守初心,廉洁行医暖人心
“救死扶伤、敬佑生命、廉洁奉献、大爱无疆”,这是交大一附院心血管外科全体医护人员的座右铭。七年来,科室党支部始终将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理念融入医疗实践,以主题教育为抓手深化理论学习,通过 “三会一课”、专题研讨等形式,组织医护人员开展集中学习、廉洁教育,参与率达 100%。建立 “术前廉洁谈话+术后患者回访” 双重监督机制,将党风廉政建设贯穿医疗全流程,七年累计收到患者锦旗 435面,感谢信80余封,退还红包共计879000元。2022年6月,患者吴先生家属手写千字长文致谢,信中写道"是您们让我不再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字里行间满是对心外科医护人员的感激,生动诠释了 “清正廉洁、医患和谐” 的良好氛围。

图2 心血管外科党支部召开组织生活会 图3 患者手写千字长文向医护表达感谢
重大考验面前,党支部更显战斗堡垒作用。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发,“红手印”成了科室的“流行色”,“我是党员我先上!”,“我有经验,请派我到一线!”科室百余名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奔赴武汉、西安市胸科医院等一线,主动向武汉捐赠 300 余万元 ECMO 设备与耗材,获中央赴湖北指导组感谢信;创造我国新冠肺炎痊愈患者 VV-ECMO 最长使用记录 ——49 天;多名青年获 “陕西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美医务工作者” 称号。2021 年底西安疫情期间,闫炀主任第一时间开通心脏急危重症救治专线,协调救护车高速对接、高铁联动,构建 “绿色生命线”。从2021年12月14日至 2022年1月25日在封闭期间,科室救治急危重症患者逾百人次,实施心外科手术85例(含A型主动脉夹层急诊手术 31 例、ECMO 救治4例),成为疫情期间西安市接诊并成功实施心外科手术最多的科室。

图4 疫情期间向武汉捐赠 300 余万元 ECMO 设备与耗材 图5 新冠疫情期间第一批支援武汉的心外科成员

图6 心外科医生应用ECMO救治新冠肺炎患者 图7 心外科护士承担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护理工作
二、医疗服务攀高峰:规模扩容提效能,技术突破领变革
(一)规模跨越式增长,从单一病区到五大病区,资源配置更优化
七年间,科室实现从“小科室”到“大中心 的蜕变。2018年仅有1个病区、42 张普通病床、8张ICU病床,2025年已扩展为5个病区(总院区2个普通病区、2个心外ICU病区及榆林医院病区),开放普通及重症病床145张、术后监护病床55 张,总床位数达200张,增长近3倍。医护团队从80人增至244人(医生 60人、护士164人、医技科研岗20人),高级职称医师从4人增至13人,博士学历人员从8人增至31人,构建了"学科带头人-亚专业骨干-青年医师"三级培训体系,设立微创心脏外科、大血管外科、冠心病外科、先心病外科、心脏移植与左心辅助、心脏重症及心肺康复和心脏介入七大亚专业团队。专用手术室从2间增至6间,2024年9月,结构性心脏病科先心介入组并入,实现 “外科手术 + 介入治疗” 全流程覆盖,从学科结构优化到硬件设施升级,全方位夯实诊疗基础,为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图8 2025年7月心血管外科ICU举行启用仪式 图9 宽敞明亮的心血管外科ICU环境
(二)技术突破巅峰:从"大开胸"到"小切口",微创技术引领外科变革
"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好,一点也不遭罪!" 2021年,年近六旬的张大爷因升主动脉瘤样扩张合并心脏瓣膜需外科手术。传统开胸劈骨、大切口的心脏手术方式让他充满恐惧。闫炀教授团队采用微创经肋间小切口入路,仅通过5厘米的切口,成功实施国内首例“微创主动脉根部替换联合二尖瓣成型术”。术后当天即脱离呼吸机,看着胸口小小的疤痕,张大爷眼中闪耀着激动地泪花。
这样的案例在医院已成为常态。七年来,科室深耕微创技术,常规开展微创单瓣膜、多瓣膜、大血管、心脏占位、冠脉搭桥、先天性心脏病、心室辅助等多病种高难度微创心脏手术,治愈好转率达97.71%,是全球开展微创经肋间切口腔镜辅助David手术、微创经肋间切口Commando手术、微创经肋间切口Bentall手术、微创经肋间切口多瓣膜手术数量最多的单位。2022-2023 年度,斩获体外循环下微创主动脉瓣、二尖瓣置换及双瓣手术量全国第一,微创主动脉手术量全国第二,微创瓣膜手术总量全国第四,微创房颤射频消融和二尖瓣介入修复手术量分别列全国第三、第五,青年医师连续在全国微创瓣膜手术大赛中获一等奖。2025 年 1-6 月,微创冠脉旁路移植数量居西北第一、全国第三。

图10 闫炀主任团队正实施微创经肋间切口David手术 图11 李静医生获中国青年医师微创瓣膜手术大赛一等奖
尽管微创心脏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然而我国有能力开展大型心脏外科手术的医院数量有限,能够稳定开展微创心脏外科手术的医院更是屈指可数。针对微创技术推广难题,科室首创性提出“西交方案”,为心脏瓣膜置换、大血管手术、冠脉搭桥、心室辅助装置植入等各类心脏外科疾病提供一种标准化微创手术流程及方案。该方案在保证原有心脏外科手术效果的基础上,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便于外科医生学习和掌握等优点。自2020年起,团队充分发挥心脏微创技术“头雁作用”,通过学术会议、手术指导、培训班等形式推广,惠及数万患者,成为行业微创技术的标杆。

图12 牵头成立“心之盟”微创心脏大血管外科培训基地 图13 进行全球首次3个月不间断心外科手术直播

图14 第一期微创心脏外科培训班开班仪式 图15 微创培训班学员近距离观摩手术
(三)重症攻坚破难:从"西交方案"到“人工心脏”,攻克医学新高地
A 型主动脉夹层被誉为人体的“定时炸弹”,48小时内死亡率达50%,每拖延1小时死亡率增加1%,两周内未手术者80%面临死亡。2021年12月,拉萨梁先生突发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因当地医疗条件有限,闫炀教授团队在疫情期间紧急启动绿色通道,用固定翼飞机跨越 1800公里路空转运,急诊实施“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替换和象鼻手术”。经过六小时的艰苦鏖战,90 个日夜的守护,梁先生康复出院。
为了赢得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黄金救治时间,科室构建了西北地区主动脉夹层救治网路与转运绿色通道,最快20分钟入手术室,大大提高了主动脉夹层临床治愈率。目前年大血管手术超千例,其中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超500例,患者围手术期存活率达95%,1年随访生存率达93%,技术水平据西北第一,国内领先。
另一方面,针对传统夹层手术术后吻合口出血、残留假腔和主动脉瓣反流等并发症。2023年,闫炀团队创新性提出一种“主动脉根部强化伴外翻内置技术”的改良血管吻合手术技巧,将其命名为“西交术式(XJ-procedure)”。该技术在保证恢复主动脉根部完整性的基础上,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残余根部夹层发生率,缩短恢复时间,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且有利于年轻医生快速学习和掌握。已推广至全国60余家医院,开展超1000例,并亮相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获国际认可。

图16 绿色通道抢救孕35周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 图17 “西交术式”大血管手术团队合影
在终末期心衰治疗领域,团队同样成果斐然。2024年7月,“人工心脏植入”术后一年的李阿姨(化名)带着满满的感激再次踏入医院,与医护人员共同庆祝 “新生”。2022年4月至2025年6月,团队共完成"左心室辅助植入术" 75例,心脏移植97例(其中心肾联合移植1例,儿童心脏移植2例)。成功实施世界首例A型主动脉夹层全弓置换象鼻术后心脏移植手术、全国首例微创心脏不停跳下左心室辅助植入术等多项首例技术,创下单日单中心完成4例人工心植入的全国纪录。据报道,2024年,西安交大一附院"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总数量居全国前五,心脏移植数量居全国前十。2024年7月,多学科高效配合,争分夺秒“取心肾”,无微不至“护心肾”,精准快速“换心肾”,24小时内为两名终末期心衰合并肾衰的患者成功实施心肾联合移植手术,生动诠释了多学科协作的强大救治实力。

图18 多学科协作进行心肾联合移植手术 图19 心脏移植患者出院前为团队送锦旗
三、人才培养结硕果:引智育才双驱动,平台赋能广辐射
(一)引才聚智强团队,梯队建设显成效
科室高度重视人才“引育留用”,七年来引进青秀人才3名、青拔人才2名、学科博士后3名,客座教授3名,双聘教授2名,特聘教授2名,专业涵盖医学临床、基础研究、生物统计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等领域。2025年聘任国际知名微创冠状动脉搭桥专家菊地庆太(Keita Kikuchi)为全职教授,精准弥补学科在复杂冠脉病变微创治疗方面的短板。同时,分批次选派青年骨科赴美国、日本、意大利、法国等多地进行学习交流,引智育才两手抓,全方位打造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学科人才梯队。
(二)搭建平台传技术,“西交方案” 誉中外
“从微创基础操作到 David 手术瓣膜处理,这里的技术水平令人叹服!” 一位印度医生在微创技术培训班结业典礼上,向闫炀、李勇新主任行印度最高礼仪 “摸脚礼”,成为中印医学交流的动人瞬间。自 2023 年3月主办第一期《微创心外科手术技术培训》以来,科室已成功举办百余期培训班,吸引了法国、爱尔兰、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文莱、印度等多国及国内安贞医院、华西医院、郑大一附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等110所知名医疗机构(国内95家,国外15家)的230余位医师研修,形成“技术引进—人才聚集—品牌输出”的良性循环,显著提升了学科国际声誉。

图20 印度医生向闫炀主任行 “摸脚礼” 图21 意大利、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主刀医生来我院学习
四、科研创新筑高地:临床需求为导向,支撑高质量发展
(一)攻克 “卡脖子” 难题,国产设备显实力
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后,ECMO作为一种起死回生的利器,挽救了众多危重患者的生命,其设备及耗材价格不断上涨,出现“一机难求”的困境。而由于核心技术被国外长期封锁,导致“救命神器”国产化困难重重。为了打破技术壁垒,破解ECMO自主化研制的“卡脖子”难题,心外科十余名青年医护组成 “研发突击队”,联合四川大学、西安交大机械学院专家攻关,2021 年 11 月中国首款自主研发 ECMO 成功应用于临床,实现国产重大医疗器械自主化突破。近两年,科室在原有ECMO研发转化成果上持续推进国产ECMO、IABP、人工肺、人工子宫等以体外心肺支持为关键技术的原研设备及耗材研发,填补国内医疗器械空白。

图22 青年队员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攻关研发国产ECMO 图23 中国首款自主研发的ECMO成功应用于临床
(二)科研体系齐发力,成果转化见实效
科室构建基础科研、临床科研、医工交叉转化三大科研体系,成立 “心血管外科临床研究病房”,建立 “心脏生物样本与临床数据库专病库”。 近三年,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其中IF>30共8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44.409,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获国家专利16项。主持或参与国际、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IIT)11 项,为临床技术革新提供坚实的科研支撑。
五、社会服务践使命:急救科普双发力,公益大爱暖人心
(一)应急救援显担当,生命通道保畅通“
2021年6月,云南大理一名37岁重症心肌炎患者急需 ECMO 救治,科室郭锋伟、钟亮、刘锋锋三位医生携带设备,跨越 1700 多公里实施西北地区首例 ECMO 辅助危重症患者固定翼飞机转运。截至2025年,这支技术过硬、勇于担当的“心外ECMO突击队”足迹已遍布山西、宁夏、甘肃、陕西等多省市,成功救治近700余例危重症患者,总脱机率达60%,生存率达50%以上,救治水平居西北第一、全国前列。建立西北地区急危重症患者救治 “一小时快速反应圈”,打造 “急救 5 分钟生命链”,持续帮扶西北及周边十一个省区,近三十家兄弟单位开展ECMO技术。

图24 西北首例ECMO辅助的危重症患者固定翼飞机转运 图25 “急救5分钟生命链”转运危重患者
(二)公益科普传温情,健康素养共提升
科室成立青年志愿服务队,自2015年启动 “救助贫困家庭先心病儿童” 公益项目,截至目前累计筛查千余名儿童,为近 500 名先心病患儿实施手术并减免费用;党员、团员累计捐款 23 万余元,献血 56 人次,参与爱心义诊等公益服务百余次。同时加强品牌建设与科普宣传,发表宣传报道 230 余篇,被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媒体转载;建立科室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发布视频 500 余个,最高浏览量 5182.2 万,点赞量 46.9 万人次,多角度传播医疗技术、健康知识,提升全民心血管健康素养。

图26 为贫困家庭先心病患儿实施手术并减免费用 图27 科室医护定期为患者献血
六、学科管理促发展:平台合作扩影响,规范运营提质效
(一)搭建高端平台,引领行业发展
作为西北地区心血管外科技术的“领头羊”单位,2019年,与美国华盛顿D.C医疗之星心血管病医院/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心脏和血管研究所签署协议,成立“中美心血管协作医院”。牵头成立“陕西省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体外生命支持分会”、“西安医学会心血管外科学分会”、“西安医学会心脏重症专科分会”、“陕西医学传播学会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陕西省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心脏重症护理及康复专业委员会”等多个学会,任主委单位。先后获批“国家标准化心脏康复中心”、“心房颤动综合管理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PFO诊疗规范化培训学院”、“吸附型体外生命支持技术示范中心”、“ECMO救治中心”和“ECMO培训基地”等称号。举办《心脏外科微创治疗研讨会》、《长安体外生命支持论坛》、《西北心肺康复技术培训班》等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项目和学术会议20余场,构建了"诊疗-康复-培训"一体化的心血管外科学术平台。

图28 成立“中美心血管协作医院” 图29 牵头成立“陕西省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体外生命支持分会”
(二)国际交流亮实力,品牌影响再提升
七年来,科室 3 人担任国家级学会委员、5 人任省级学会主委,多名医生受邀在国际微创心外科大会(ISMICS)、欧洲心脏病年会等国际会议作主题报告 10 余场。2024 年 6 月、2025 年 6 月,牵头联合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心脏中心、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共同启动两期 “心之盟” 全球手术直播,共计直播心脏外科手术295台,其中交大一附院直播150台。截至目前,直播平台量浏览已逾80万人次,累计吸引全球 40 个国家、70个海外地区,共计19986 名同行在线观摩,浏览量超80万人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微创心脏手术的先进理念与卓越技艺。

图30 李勇新主任受邀参加2024 ISMICS研讨会并作主题报告 图31 团队在2025 ISMICS年会视频大赛斩获佳绩
七年栉风沐雨,七年砥砺奋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将继续秉承 “精诚仁和、追求卓越” 的精神,以建设国家医学中心为目标,聚焦心血管领域重大疾病防治需求,打造世界一流的心血管疾病诊疗高地,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多 “心” 力量!